近期,《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水十条” 预计可望在本月内发布的消息搅热了整个污水处理行业,水务及环保行业迎来巨大发展机会。
“‘水十条’即将出台对行业来说意义重大,万亿元市场‘蛋糕’非常诱人,而PPP模式的引入也将进一步解决水污染处理资金投入不足的瓶颈。但是,国家政策还应站在水循环使用的高度上,解决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及业内人士表示,水务一体化改革是未来绕不开的重点。
“水十条”搅热万亿元市场
有消息称,据参与“水十条”编制的专家透露,“水十条”已通过国务院审议,预计将在本月内正式发布。受此消息提振,近期水务及环保股表现抢眼,不是接连涨停,就是股价创出历史新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调研员、研究员魏际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水十条”一旦出台将意义重大,因为当前我国水资源约束比较明显,在当前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我们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水污染压力都非常大,现在出台有针对性的“水十条”,不管从战略角度还是发展角度来看,都非常必要。
“而且较之前来看,目前透露出的‘水十条’在理念和模式上都有很大完善,对水污染是一个系统、全方面的治理。”魏际刚认为,“水十条”问世后,对于污水治理的目标将更加明确,由此给二级市场带来的投资机会也更加具体。
PPP咨询专家、国融大通国际财务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李智慧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评价认为,“水十条”的出台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因为其涉及的污水处理达到4500万吨、污水管网有20多万公里,市场将迎来巨大商机“这不仅涉及环境治理和社会效应的问题,更是培育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发展机遇。”李智慧说。
据联合资信统计,近十年中国污水排放量由459.26亿吨上升至684.30亿吨,年均上涨幅度为4.53%。水涨船高,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的一项预测显示,中国“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废水治理投入将分别达1.05万亿元和1.39万亿元。
尽管万亿元市场“蛋糕”诱人,但如果单靠政府财政投资,资金就会有瓶颈,因此很难达到预期。
因此,据了解此次“水十条”还将注重水污染防治市场化机制的应用,通过PPP公私合营 模式积极推进第三方治理。分析认为,PPP模式的引入,一方面将缓解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另一方面也为区域内的相关公司拓宽了市场空间。
PPP将发挥协同效应
水务一体化势在必行
对于当前PPP模式的运用,作为多年研究水务行业的专家,李智慧在其解决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方面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2011年,国融大通在给贵阳市水污染治理担任咨询顾问时,贵阳的城市水污染已经比较严重,其母亲河——南明河在离其一公里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很重的臭味,为了对其进行治理,当时政府财政预算总投资达到了120亿元,这对一个年财政收入仅有三百多亿元的城市来说,是一笔相当大的投入。
“当时,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贵阳采取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来做,今天看,这是一种‘超级PPP’的方式。”李智慧介绍,即,大的层面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参控、社会资本控股;在下面采用小PPP模式来做,其中有大量的模式可以产生盈利,如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经过水环境治理后从污染区变成生态旅游观光区等。可以说,这是水污染治理中应用PPP模式做得不错的案例。
对此,魏际刚也表示,以政府资金作为引导、社会资金多方联动的PPP模式,可以形成协同效应,使得很多公共性行业变成了可以产生经营效益的产业,减轻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同时参与企业还获得了长期、稳定的收益,社会大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属于多方共赢,值得推广。
但同时,魏际刚认为水污染的治理应该以全链条治理为主,从事前、事中、事后,甚至回收再利用等方面都要进行设计,并出台具体措施,否则光治理污水,没有很好的循环利用,效果可能也会大打折扣。
同时,李智慧也认为,当前水污染治理非常重要,但治水的同时还应该节水,包括治理后如何更好地循环使用,是解决当前水资源紧缺的又一个重点。
在李智慧看来,此次“水十条”没有关注水的循环使用问题,让水务形成原水、供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这样的闭环,所以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
“水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更是事关国家命运的战略资源,应进行统筹设计,形成可持续利用的内部循环,这不但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也可以更大程度上解决好污水处理的问题。”李智慧说,“当然,要做到这一步,就需要水务一体化改革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