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和引导下,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北京成立。该联盟将着力搭建“政产学研金用”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在京津冀区域的快速产出、转移、落地和产业化,实现钢铁行业产品升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污染排放达标治理,打造京津冀钢铁行业的生态价值链。
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在当天的联盟成立大会上指出,中国钢铁工业目前的新常态是低增长、低价格、低效益、高压力。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钢铁的生产消费量在峰值平台波动发展,但钢价总体处于绝对低位,矿价总体处于相对低位,且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经营困难长期存在。此外,我国近年来环保治理保持高压态势,金融环境不利于钢铁产业创新发展。推动中国钢铁工业创新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持续创新。
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成立,将有助于推动首都丰富的科技资源服务于京津冀三地钢铁工业的转型升级。据悉,联盟首批成员单位由北京科技大学、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渤海钢铁集团、河北钢铁(000709,股吧)集团有限公司等70余家机构组成,涉及京津冀区域钢铁节能减排领域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程公司、装备制造生产企业、大型钢铁生产企业以及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等,将有利于促进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联盟理事长和秘书长单位均由北京科技大学担任。
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介绍了京津冀科技合作相关情况、联盟工作模式及绿色金融支持方案。据悉,京津冀三地将通过财政投入,综合运用产业基金、创投基金、银行信贷、融资租赁、债券、财务公司融资等多种金融产品,带动建设银行(601939,股吧)、平安银行(000001,股吧)、北京银行(601169,股吧)和易禾资本等金融服务机构,计划提供京津冀节能减排融资额度300余亿元。此外,联盟也将引导金融机构、企业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发挥金融杠杆作用,缓解节能减排企业资金不足状况,促进其开拓市场,提高接单能力。通过资本投入模式创新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引入,破解资金缺少造成的死结。
在三地科技主管部门的组织推动下,联盟整合三地钢铁生产企业、节能减排相关机构、高校院所和金融机构等全链条资源,将“科技促进产业聚集”作为开展联盟工作的主线,着力搭建“政产学研金用”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在京津冀区域的快速产出、转移、落地和产业化,实现钢铁行业产品升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污染排放达标治理,打造一条京津冀钢铁行业的生态价值链。
联盟还将立足京津冀,服务全国,构建“三平台一示范区”相互促进的创新工作模式,即建设产业技术联合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与产业转型升级科技示范区。
另据了解,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近年来北京技术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活力。2014年北京输出到津冀技术合同3475项,比上年增长9.4%;成交额83.2亿元,增长16.8%。其中电子信息技术交易最活跃,成交合同1693项,占北京流向津冀技术的48.7%;成交额22.2亿元,占26.7%。
同时,京津冀支撑现代交通、生态环境等一体化建设的技术成交额总量高。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现代交通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48.8亿元,占58.7%,交易类型以技术服务为主,成交额占比为89.3%。如2014年北京博奇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输出到河北省衡水和西柏坡共计1.3亿元烟气脱硝技术,为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一体化提供技术支撑
。(郑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