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对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和高质量电力需求已使电力系统革命箭在弦上,信息技术和物理电网的合流势在必行,而近日天津北京陆续开展的智能电网小区试点,不仅使普通人亲身体验到智能电网带来的低碳生活,而且期待智能电网技术引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
坚强电网
确保电力安全稳定
电力革命给人类带来现代文明生活,但同时,信息革命纵深发展(000001,股吧)的今天给传统电网带来了更多机遇和挑战。2003年美加大停电使美国电力行业下决心利用信息技术彻底改造老化的电力设施,揭开了智能电网研究序幕。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林俐介绍说,我国智能电网研究和建设首要目标是“坚强”,即安全稳定,有能力抵御恶劣天气和外部攻击并确保电力供应安全。
受现实情况制约,我国必须进行远距离大规模能源传输,但这使电网运行稳定性下降,产生电力损耗、压降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只有提高电压等级才能解决。业内普遍认为,特高压电网建设将成为中国智能电网的核心环节。但是,很多专家对特高压交流技术提出了强烈质疑,认为这将把区域电网联接起来,有导致全国大停电的危险。对此,华北电力大学张建华教授说:“目前只有一条特高压交流线路在运行,当然会有上述危险,但整体网络建立起来后,将会有多条线路互为备用,保障安全稳定。通过努力,最终我国将建设一个全国互联、分层、分等级的智能电网立体化结构,通过局部平衡和整体协调的纵深防御可以有效地维护全系统安全。”
节能减排
开启绿色能源之门
智能电网被国际公认为解决21世纪能源问题的一大方案,我国加大对智能电网的研究建设力度,旨在通过将目前单向封闭的大机组集中发电转化为集中发电和分布式发电并存,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模式,逐步改善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减轻电能损耗和环境污染。
与集中发电相比,分布式发电及电源能够“即插即用”,形成自我平衡的微型电网,并通过配电网与主干电网并联运行。这种微型电网是智能配电网的一种结构,既可以保证大电网出故障时仍可为用户供电,又可以克服在联网运行时对大电网的影响,可谓是一举两得。
分布式发电技术也为进一步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回收废弃能源资源建立了全新平台。风力、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如果可以实现并网,将降低火力发电比例,减轻温室气体排放。同时,新能源巨大的并网需求也倒逼智能电网建设迅速推进,例如我国风电装机以年均约70%的速度增长,而西北等地区落后的电网设施导致不少已建成的风电机组弃风或脱网运行,造成巨大浪费。
大量间歇性新能源接入给智能电网带来巨大挑战。风电、太阳能等的间歇性、可预测和可控性差等特点,导致电网运行条件恶化。风电并网等问题目前仍是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瓶颈。张建华说:“新能源并网是智能电网目标之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发电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协调调度监控,制定好并网规则;二是要加强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三是以灵活的电价机制促进用户参与互动,接纳新能源,从而达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以人为本
电网与用户友好互动
驱使人们进行智能电网研究的,不是电能的成本,而是“不合格的电能成本”。传统输电和变电模式使电能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过高,而这些成本全部通过电价转移给用户。林俐认为智能电网将大大地改善这一现状。
“智能电网将是一个开放系统,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喜好使用新能源,并选择优质优价的电源,甚至可以自行发电,并把没用完的电能储存起来,卖给电力公司,通过局部效率优化达到整个电网的优化。”林俐介绍说,“在智能电网试点项目中,相关服务终端和交互设备已建立起来,使用户能远程遥控电器,错开电力高峰、节省费用。”
智能电网被形象地比作发生在身边的“革命”,其发展的终极目标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满足人的需求层面上。虽然目前智能产品的技术标准还没有统一,传统电网的改造也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但林俐仍对智能电网的未来保持乐观态度,她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愿景:“届时通过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交通问题、能源危机、环境问题都能得到大大缓解,甚至城乡区别也会缩小,都市交通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习惯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智能电网小档案
智能电网简单来说就是电网的智能化,它建立在双向的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将高级测量体系、传感技术、通讯技术、高温超导技术、储能控制等新技术成果应用于传统的物理电网,引入新的智能产品和服务,在互动的基础上满足现代用户对电能质量的高要求,最终确保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电能损耗,增加环保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