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保法》的实施,能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效防止污染源转移,强化总量控制指标落实,推动和改善地方环境质量。实践证明,新《环保法》将对新时期我国实现“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我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生活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已相差无几,而西部贫困地区依然较为落后。笔者看来,西部贫困地区在新《环保法》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
一是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为数不多的企业面临关停压力。许多贫困的后发展地区原有的产业比较单一且经济规模总量小,技术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对市场波动较为敏感,因此新《环保法》实施后,一些企业面临关停压力。
二是东部产业不能再持续转移,经济下行风险加剧。近些年来,西部一些贫困地区的经济得以继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于东部产业的转移,如今实行新《环保法》后,东部产业西移的大门已经关闭。在现有企业规模扩改建还没有完成、新的环保产业还未能招商引入落地的背景下,经济下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能成为新常态,因此后发展地区“促发展,保民生”面临的困难不少。
三是经济增长方式有待突破。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永续发展需要。很多后发展地区距离大中城市较远、交通条件较差、环境容量小,如果以传统的发展方式发展,面对当前我国经济全面放缓的压力,经济增长更为缓慢。后发展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急需改变和调整。
后发展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还要在质量上有待提高,如何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运用新《环保法》切实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及国家重点扶持开发县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首先,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思路,向跨越式目标靠拢。贫困地区往往是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环境污染少、民俗民风纯朴的地区,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可以发展成为集养生、旅游为一体的度假胜地。
其次,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创新经济增长点。改变无工不富的传统观念,积极培育造血型产业,促进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积极引进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如电子加工、门窗制作、成衣制造等产业,增加地方财税收入,提高人民群众增长增收。推动地方民间手工艺发展,推动民间刺绣、竹席、竹筐等一系列手工制作业的发展,积极打造精品,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发展旅游产品。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为例。马山县具有数千年历史的马山壮族会鼓、陀螺等都可以制成旅游产品,供旅客购买。发展地方特色美食,如无膻味、清脆可口的广西马山黑山羊,经过八届广西南宁马山旅游美食节的推荐,目前已经闻名区内外。下一阶段,可进一步推广马山里当土鸡、马山旱藕粉、马山永州米酒、马山永州鱼片等特色美食,并系统整合为马山菜系。积极挖掘文化遗产,除多次在全国两会、出国演出以及在上海世博等重要场合亮相过的马山壮族扁担舞、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外,马山9个世居民族的山歌以及散落在民间的其他文化也不容忽视。恢复和发展地方特色体育。壮族抢花炮、打木栉、高脚排、跳哎、跳虎棋等各类体育都是很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发展这些体育活动,对游人有一定的吸引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物流业发展。常言道,要致富修好路。后发展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影响了物流的互通和人员往来,严重制约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必将有力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三,严格实施生态环境规划。各方面的团结协作才能确保生态环境规划科学落实。环保、国土、住建、安监、公安等相关环境管理部门要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密切配合,使环境资源的无序化开发得到根本遏制。如矿山的开采,国土部门在发开采许可证之前,要征求环保、水利等部门的意见,宜以相关部门的意见为前置。又如社会噪声的管理,公安部门要根据环保监测部门提供的有关监测数据进行界定。规划的落实不能因领导的变动而改变。目前马山县已经实行了绿色GDP政策,不能因领导工作变动而影响这项制度的推行,要做好接力棒交接工作,避免重复投入。要借鉴一些地方推行的广场问政、电视问政、政风行风在线等公众监督手段,将环保问题纳入交流平台,切实推动各项环保政策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