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月6日讯: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500余年,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都出自铜陵。经过多年的发展,铜陵成为全国最大的电解铜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电子材料产业基地。
在承认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问题的存在。那就是,铜陵市是一座典型的工矿城市,棚户区多,基础设施差,城市功能不完善,造成环境建设欠账多,制约了城市发展。
面对历史形成产业结构的强大惯性和目前依然突出的“两高一低”产业特征,铜陵市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没有一味追求总量和速度,而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把主要精力和经济发展要素向转型升级方面倾斜,推动转型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早在2013年10月,铜陵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成为安徽省惟一入选城市。2014年以来,铜陵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典型项目示范和推进“六化”专项行动,示范市创建总体指标完成较好,创建效果初步显现。
根据示范市创建的指标,本年度单位GDP能耗要比2010年下降16.4%,控制在0.9086吨标煤每万元,折算后需比上年下降4.81%。
铜陵市2014年安排33个节能项目,目前均已开工建设并按计划正常实施,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下降5.42%,超目标任务,预计全年目标任务可以完成。减排方面,年度目标为化学需氧量(cod)比2010年下降9.5%,控制在15602吨以内;氨氮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8.9%,控制在1564吨以内;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3%,控制在34260吨以内;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10.6%,控制在43343吨以内。2014年共安排25个减排项目,目前已完成并发挥减排效益项目19个,预计全年cod、氨氮、氮氧化物减排可完成计划目标,仅二氧化硫减排尚存缺口。
为使示范市创建指标落到实处,2014年以来,铜陵市狠抓典型示范项目建设。截至7月底,滨江老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和产业升级工程、千亿铜产业链节能减排示范项目、中心城区水环境及湿地整治恢复项目、大气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工业园区热能梯级利用工程等5个典型示范项目完成投资15.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9%,超过时序进度。
同时,“六化”专项行动也有序推进。产业低碳化方面,海螺水泥18000kw余热发电等一批重点节能项目基本建成,园区道路LED路灯改造工程等7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开始实施,5家重点耗能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顺利。
交通清洁化方面,新能源、新动力汽车的使用逐步推广,市县公交线路和道路微循环改造持续推进,公交第二停保场建成投用。
建筑绿色化方面,7个绿色建筑项目开工建设,新增绿色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完成34.6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
服务业集约化方面,服务业集聚发展战略有效实施,“圈区管理”即将获得环保部验收,IT产业园、铜都金融中心和智慧铜陵等现代服务业项目顺利推进。
主要污染物减量化方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推进,重点行业脱硫脱硝加快实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开工建设,完成25公里污水管网建设。
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方面,中广核等4个光伏发电项目即将陆续开工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投资计划已获省批复,3项智能电网工程正在建设,市区智能电表安装已进入扫尾期。
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直面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两大压力。铜陵市在实践中找准了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这把“金钥匙”,破解资源环境的难题,为其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
除此之外,铜陵市还高度重视工业绿色发展,根据自身产业特点,编制了《铜陵市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实施方案》,立足以铜为主、多元发展的产业特点,实施2336计划,立足存量升级和增量转型2个方面,坚持循环、转型、绿色3大发展方向,立足铜、硫磷、石灰石3大资源优势和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特点,强化以循环经济为基础、产业层次提升为方向、资源能源高效利用为抓手、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的思路,实施循环经济示范、产业低碳化、园区能量梯级利用、能效提升和用能结构优化、污染减排行动、用水效率提升6大行动,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层次的提升,推动资源产业的循环发展、重型工业的趋轻发展和节能减排的深度发展,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层次的提升。据悉,到2017年,铜陵市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0%以上,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下降10%以上;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降低22%,主要再生有色金属回收率从80%提高到90%,达到全国同类地区的先进水平。通过试点建设,铜陵市将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绿色崛起”理念,加强机制模式创新,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工业绿色发展,不断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污染防治水平,促进工业结构调整,为探索重化工业地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和示范。(李远 韩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