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上海220千伏提篮桥变电站第2台主变启动,双电源供电的2号主变改变了该站仅有一路进线供电的局面,为区域电网的稳定运行插上了“隐形的翅膀”。
小空间内里挤出通道
2014年3月20日,220千伏提篮桥站进线工程正式开工。然而,由于上海中心城区复杂的路况和地下管线,给电缆工程排管带来困难。
东起杨树浦电厂、西迄大连路短短5千米不到的一段排管是整个工程中的头号难题。这一路段道路狭窄,地下空间资源几乎已被“先入为主”的其他管线消耗殆尽。“杨树浦路地下还有1911年埋设、至今仍在运行的老电缆,周围还有难以计数的直埋低压电缆,排管施工真是举步维艰。”上海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工程负责人童雍瑾说。
提篮桥站进线工程项目部采取非开挖和局部搬迁工井相结合的方式,在“螺蛳壳内作道场”,小空间内硬是挤出了作业空间。“哪怕前期取得了图纸,哪怕现场已有交底,但我们还要人工开挖样洞,只有在将管线断面全部暴露清楚后,才进行施工。”排管班员郑东强说。
在腾越路至宁国路段,由于已有管线最小埋深仅有40厘米,加排在老管线上方的新排管覆土较浅,重载车辆通过路面时很可能造成排管受损、路面凹陷。项目部决定对此段管线全部铺设钢板加以保护,其中人行道上采用12毫米的钢板、机动车道上采用20毫米的钢板。这种为地下排管穿上“铁布衫”的施工工艺在上海甚少采用。
从容应对敷设难题
提篮桥站进线工程主要有三个技术难点:一是过江隧道落差大,达30米,稍有不慎将影响电缆质量;二是电缆工井入口与隧道连接处“S”形弯较多;三是部分顶管区域无工井导致电缆输送线路过长,对敷设技术要求高。
上海经研院为避免电缆进入高落差隧道受到损伤,专门购置了碳素管,预先固定好电缆走向,尽可能降低高落差部位电缆自重拉力,再采用自主研发的电动导轮装置和电缆输送机进行传送。这套电缆联动装置针对电缆进入高落差隧道竖井时电缆自重可能拖动电缆盘转动的情况,配备可靠的制动装置,并采用集中控制实现对敷设隧道内所有电动导轮的全面联动控制,还能根据施工需要分段控制,有效解决了高落差和工井“S”形转弯处的电缆传送问题,保证电缆敷设质量。针对电缆热机械特性,施工人员在电缆隧道支架上和竖井中,采用蛇形方式敷设,并使用可移动的夹具将电缆固定,避免电缆受电后热胀变形影响输电质量。
在大连路上一段管线长达260米的管道内,因该路段电缆设计通道位置已有大口径管线,只能采用非开挖顶,而最佳输送长度为50米的单台输送机已无能为力。施工人员决定增加2台输送机,以接力的方式成功解决了工井间隔过远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