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家热议的工业4.0时代,我认为主要是数字工业化时代。如果中国抓不住这个机遇,经济转型升级则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应该加大相关产业的投资、人才的培养。”
1月26日,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民投”)与清华大学签订“清华大学全球产业4.5研究院”合作协议。中民投董事局主席董文标(微博)在签约仪式上做出前述表态。
董文标表示,中民投与清华大学成立该研究院的初衷,是希望探索中国企业在工业4.0时代将何去何从,力求打造一个“科技创新智库”。
“比起工业4.0,我们对产业4.5赋予了一层国际化的色彩。”中民投内部人士透露,董文标所说的“国际化色彩”至少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该研究院在未来的课题上,其中一个重点将放在“民营企业抱团走出去”的商业模式上;二是该研究院将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专家、学者,而不拘泥于中国;三是该研究院未来将欢迎其他企业,包括海外企业及海外元素加入。
董文标称,未来或将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5-10个产业园,以此推动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
从2014年12月收购亚联公务机公司,完成第一笔投资以来,中民投在短短两个月内已在通用航空、航空物流及光伏产业上有所布局。
不过,有关中民投最近在宁夏投资的200MW光伏建设项目,却早来质疑——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光伏制造业至今未走出寒冬,依然处于严重过剩阶段。
对此,中民投海外投资平台“中民国际资本”常务副总裁、首席投资官廖锋阐述了中民投的投资逻辑。
“一般来说,包括中民投在内,所有投资机构首先都会看重具有远大前景,未来有爆发力的新兴产业。现阶段来看,如节能环保、互联网、生物、医疗健康等,原因是这些新兴产业的增长,将给投资机构带来巨大回报。”廖锋表示。
然而,在廖峰看来,过剩的产能绝非没有价值。他认为,每个产业在相对成熟后,都会经历整合的过程,最后形成“大企业主导”的格局。因此,中民投青睐于这种处于具备形成相对集中垄断格局的行业。
“尽管这类型的企业对中国而言过剩,但对于很多基础设施刚刚达到高峰的国家来说,需求却是非常大的,比如东南亚国家就能承接中国这种产业升级转接。”廖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