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回过头来看,才知道我们走了多远
2007年底,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明确要求试验区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两型探索”,中部崛起,湖北如何担负起国家战略使命?
7年过去,湖北交出的答卷让人欣慰——在“天空更蓝、湖水更清、大地更绿”的同时,GDP也已突破2万亿元,并在全国各省区市GDP排名中挺进前十。
绿色崛起的背后,湖北人民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6+3”体制机制创新领跑全国
“1+8”冲向“绿色时代”
昨日,湖北碳交易市场以每吨24.08元价格收盘,当天共成交35206吨排放配额,成交金额85万元。作为全国第6个启动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省份,我省碳交易活跃度和成交量居首。
启动首月,中国碳市场配额总成交量为224.57万吨,总成交额为5812.35万元;其中湖北总成交量和总成交额就占了97.88%和91.51%。
截至目前,湖北碳排放配额交易总量达971万吨,占全国累计总额的47%;交易总额2.2亿元,占全国的30%;累计日均成交量为3.8万吨,占全国的56%。
碳交易的启动,是我省运用市场手段实现减排目标的一个典型措施。
在我省能源结构中,高耗能、高排放的高碳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中传统重工业占据较大比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两型社会”建设形成反比关系。肩负“探路者”重任,武汉城市圈的体制机制创新动作不断——
光谷联交所内,环境资源像股票一样被买卖,企业排污,就得多花钱。作为“两型”探索得意之笔,武汉首开先河,以市场之手引导节能减排,成为全国样板。2013年——2014年11月,湖北环境资源交易中心成立后共组织了6批次排污权交易,48家企业通过电子竞价购买了排污权,总成交金额1546.8万元。
率先推行绿色电力调度机制,开全国先河。在确保电网运行安全、保证正常用电前提下,电力公司把原来分配给非脱硫机组的发电量转移给脱硫机组,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目前,我省统调脱硫机组容量占火电开机总容量的比重,已由实施绿色电力调度前的53%左右提高到70%以上。
积极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组织化工、钢铁、危险废物处置等行业36家企业开展了近100次投保,累计投保金额达2.1亿元。启动绿色保险、绿色信贷试点,建立了企业环境信用制度和绿色信贷信息共享机制,绿色保险规模居全国前列。
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异地补偿机制,探索“飞地经济”共享机制,开展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试点,设立循环经济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率先启动区域性废物回收网络,启动武汉城市圈危险废物联网项目建设……6大重点领域、3大配套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先后铺开。
“两型”示范项目累计投入3000多亿元
“绿色经济”商机显现
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典型示范、平台支撑等举措,武汉城市圈着力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市场、技术和产业链等方面开展试点探索,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市场化推进机制,为全国提供了典型示范。
武汉市青山区坐拥武钢、武汉石化等一批工业巨头,它们为武汉贡献源源税收,但每年排放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占江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60%以上。
2007年,青山获批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试点,迈出减少资源消耗、节能生产的步伐。
试点7年,效果斐然,已走在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前列:该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95%。
2013年,该区10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从事资源利用的节能环保企业占50%,其年产值达到46.35亿元,全年销售收入48.54亿元。预计到2015年,该区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将达到200亿元。
从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到区域大循环,废水、废气、废渣被“吃干榨净”。
格林美公司每年处理的小型报废电池占全国的10%、报废家电占全国的5%以上。公司利用废塑料循环利用的塑木型材,可替代木材制作塑木地板、塑木护栏、塑木托盘等,不仅能减少森林砍伐,也有优良的防腐、防水、防霉等功能。目前,格林美(武汉)拥有废旧电池、电子废弃物、废塑料和工业废水等六大循环产业链。
武汉城市矿产交易所是全国第一家专业从事城市矿产交易的交易平台,截至2014年11月30日,矿交所已发展注册会员单位100余家,上线交易单位23家,累计实现废旧钢铁、废有色、废纸、废玻璃及二手商品等各类废旧资源交易176笔,交易额1.5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成交交易15笔,成交额1258.3万元,同比增长1092.1%。到2013年,城市圈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了近20.17个百分点,武汉市再生资源回收率提升20个百分点。
节约集约用地改革试点取得显著成效,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三项节约集约用地改革试点,就盘活土地13.3万亩,有力地拓展了城镇用地空间,较好地缓解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用地矛盾。
从2009年到2014年,省政府武汉城市圈“两型”建设专项资金共引导社会投资3000多亿元,充分发挥了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放大效应。
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带动下,2007——2013年,武汉城市圈GDP从5556.74亿元增长到15630亿元,始终占全省GDP的60%以上。而武汉城市圈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8.57个百分点,优于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