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高龄的刘土爱奶奶没想到,自己用了近一个世纪的马桶,从日日都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变成了纪念品。
刘奶奶住在桃溪镇大路山村,是浙江省武义县第一批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整治的村子。初次相遇,她正在家门口的矮墙边晒太阳,旁边就搁着那只老旧的红色马桶。刘奶奶告诉记者:“把马桶拿出来晒晒,还打算用来当水桶,浇菜园子。”
刘奶奶居住的是村里最古老的泥土房,一直都没有地下管网和排污设施。刘奶奶每天清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倒马桶。村里从2014年9月开始进行生活污水治理,头一件事,就是为刘奶奶和像她一样的十几户人家做了新的化粪池、排污管道。刘奶奶的儿子只是给她买了只抽水马桶,就能让她不再提着马桶出门了。
武义县在每个村都建起完善的地下排污管网,将所有化粪池都纳入管网,集中进行处理。像大路山村的集中处理池一天可以处理20吨污水,对于只有40多户家庭的小村来说,已足够使用。农村经常发生的化粪池满溢的问题,也不用再担心了。
除了厕所排污这根粗管子,大路山村家家户户还多了两根细管子。在村民钟珍贵家里,我们看到了另外两根簇新的细管子,一根连着厨房,一根连着洗衣池。钟珍贵告诉我们,厨房用水、洗涤用水,最后也都进入地下管网,不再排入村口水库。
原本进村就能闻到的馊豆腐、烂菜叶的怪味,如今消失得无影无踪。村委会主任钟土金的家因为靠近水库,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湖景房,欣赏到的是湖光山色,而不再是油花、肥皂沫。
破解农村生活污水的出路后,环境变化惊人。武义南部东溪边的项湾村,村支书王雪峰担任着这一河段的河长。原本他每天都要从东溪捞上七八蛇皮袋的垃圾,每袋都有二三十斤。自从这个村的生活污水都纳入地下管网后,东溪恢复了十年前下河游泳、溪边洗衣的熟悉场景。农村环境变好,最珍惜的是当地农民。“现在谁要是在河里倒一碗刷锅水,都会被村里人指着脊梁骨说。”
武义县“五水共治”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何俊有介绍说,到2014年年底,182个行政村建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系统,3年后,这一数字将达到544个。也就是说,未来三年,武义农村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都要纳入管网,进行集中处理。如今,好多村子都迫不及待要设计单位来设计图纸了。“负责今年204个治理村施工图设计的3个设计单位,都已进村入户,开展调查了。”
污水治理工程得造好,还得管好。武义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用于后期运行维护。同时,以乡镇为单位建立管护队伍,落实专门人员开展日常巡查、管理,让这张网真正发挥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