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正式实施,这部法律对土壤保护有着更加明确的要求。伴随着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近几年,江苏常州市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相继被淘汰关闭,由常州市环保部门组织实施的土壤修复工程,让相关地块重新焕发了生态活力。
在江苏金坛市尧塘镇尧夏路南侧,有一片占地4万平方米的拆迁地块,这片区域是原先的尧塘化工区。按照规划,这一化工区整体拆迁后随即实施整体土壤修复,未来在原址将建成一片居民区。经过实验室专业分析,这片化工区的土壤中含有四氯化碳、甲苯、氯苯等有机物,土壤修复的重点是原先的化工车间、原料堆放处、排污池等地。经过近半年的施工,目前这一地块的土壤中已经不含主要污染因子,基本符合居住用地的标准。
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之前,常州市共有两千多家印染、化工、电镀企业。近年来,常州市结合产业升级对重污染行业实施集中整治,逐步关闭了三分之二以上的“五小”污染企业。在过去的十年中,常州市先后关停并转了上千家小化工企业,同时加大了对搬迁关闭化工企业遗留地块的环境修复工作。2014年年初,新北区三江口地块化工企业关停搬迁后,相关部门及时对遗留地块近400亩土壤及四万平方米地下水进行修复。
这些污染地块完成修复后,由市环保部门现场采样,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第三方进一步检测分析,治理达标后才能进入后续开发再利用环节。美国注册环保工程师杰克.埃尔西说,“有污染的土壤挖起来,处理一下,放在另外一个地方,是在美国常常能看到的一种处理方法,这个听起来很简单,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指出,目前我国90%的地下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最近两年,常州市已对三处化工企业遗留地块的土壤及地下水进行了成功修复。去年,常州被环保部列入“国家土壤环境管理试点城市”行列。2011年常州市启动化工企业遗留地块环境修复普查工作以来,环保部门先后对105家重污染企业生产地块的土壤和水质进行了环境监测,并建成企业环境修复数据库,也为今后缩短相关地块土壤修复进程打下了基础。
对受污染土地的绿色生态修复,一方面能解决城乡用地资源紧张,同时是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虽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然而等到污染后再治理却是“事倍功半”。因此归根到底,提高化工准入门槛、拒绝污染项目,才是防止土壤污染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