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贵州省坚持以全面深化水利改革为统领,立足于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目标,以全面深化水利改革为统领,以实施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小康水”行动计划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主抓手,全面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全年累计完成水利投资210亿元,比2013年增长22%,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完成投资“小康水”行动计划58.67亿元,将解决300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发展耕地灌溉面积105万亩,建设“五小”水利工程5.16万处,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水利建设“三大会战”有序推进
2013年7月31日,汛期刚过,在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工地上,到处可看到雨水冲刷过的痕迹。而钢筋林立的深处,则时刻闪烁着的电焊条喷射出的耀眼光芒。
这是贵州省目前在建的最大规模水利工程——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的施工现场,水库溢洪道出口混凝土浇筑、泄洪洞闸室金属结构及设备安装、平寨电站机电设备安装、输水干渠白鸡坡渡槽槽身浇筑等项目施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全面进入冲刺阶段。
此刻,大坝坝体填筑、面板混凝土浇筑施工已完成。148千米输水干渠中,隧洞工程开挖基本完成、混凝土衬砌完成75%,渠道开挖完成92%、砌石完成86%,渡槽完成72%,革寨1号、2号两个提水泵站正在进行厂房装修及机电设备安装。
贵州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公司副经理曾永军告诉记者,2015年水源枢纽工程将根据拟增加的低水位大坝放空设施建设进展情况,择机组织水库下闸蓄水验收;干渠工程正紧锣密鼓地加快施工进程,争取与水源枢纽工程同步验收向黔中区域供水。
届时,一期工程将解决贵阳市区2020年前的城市供水和7个县42个乡镇51.17万亩耕地的灌溉,向5个县城、28个乡镇供水,解决35万人的饮水。贵州各族人民期盼了半个多世纪的水利梦将最终实现。
贵州位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上游,是长江、珠江重要生态屏障。境内河流众多,理论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1179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062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74%,居全国第九位。人均占有水资源2800立方米,居全国第十位,高于全国2091立方米的平均水平。
但是,长期以来,贵州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严重滞后,水利工程人均年供水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4%,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极低,2012年仅为9.3%。大型水库缺乏,中型水库仅34座,可蓄水库容仅8.9亿立方米,调蓄能力弱,在遇到大的洪旱灾害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极易受到威胁,工业发展、城镇建设和农业生产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为加快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贵州省委、省政府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举全省之力打一场水利建设的攻坚战。
2013年10月23日,总投资160亿元的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动工建设,以这一贵州历史上投资和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为标志,贵州水利建设“三大会战”正式拉开大幕。“三大会战”计划用8年时间,投资1431亿元,建设水源工程10699个,其中:骨干水源工程539个、引提灌工程160个、机井工程10000个。
到2020年,全省水利工程设计年供水能力达到169.8亿立方米,新增设计供水量71亿立方米,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制约贵州发展的工程性缺水难题,为贵州经济社会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同步小康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时光匆匆而过。2014年11月24日,天气寒冷。但对于贵州水利建设而言,绝对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天,国家发改委批复了《贵州省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标志着贵州省历史上投资和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正式列入中央投资计划,工程进入了实施阶段。
作为贵州省水利建设“三大会战”的龙头项目,工程总投资168.8亿元,建设总工期66个月。工程建成后,将为受水区内90.42万亩耕地和262.22万人提供灌溉和生产生活用水,多年平均年供水量6.93亿立方米;将有效解决黔西北地区水资源调配能力不足的问题,解决工程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和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2014年,全省完成水利建设“三大会战”总投资86亿元;新开工骨干水源工程40个,为2013年的1.6倍;新开工引提灌工程68个(2013年无);新打机井2125眼,为2013年的2.1倍。全年在建的水库工程达106座,总投资规模达517亿元;年内16座水库完工并下闸蓄水,新增年供水能力5.17亿立方米。
这是一个新的起点。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8年大会战,贵州将建立起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水利保障体系,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从目前的98.8亿立方米增加到169.8亿立方米,基本满足工业与城镇化发展的用水需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适宜发展灌溉的集中连片耕地基本得到灌溉,防御干旱、洪涝灾害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目标宏远,鼓点激进。“三大会战”让贵州同步小康步伐更加坚实!
“小康水”计划 让贵州300万人“解渴”
寂静的山谷,钻机在轰鸣,数百米深处的地下水喷涌而出,饱尝缺水之苦的山里人喝上了干净水;峡谷中的水库通过一条条渠道,把水输向干涸的田土……这是贵州“小康水”行动的一段生动描述。
2013年,立足于贵州与全国同步小康目标,推动基础设施向乡镇以下延伸,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其中“小康水”行动计划就是要重点解决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和农业灌溉用水难题,保障民生用水需求。
“小康水”行动计划投资266亿元,计划用5至8年时间建设安全有效、保障有力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方面,计划到2016年全面解决1165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其中2014年至2015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农村饮水安全任务,2016年解决规划外696.96万人的饮水安全。
在解决农村灌溉难题方面,通过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按三个时间段到2020年共发展耕地灌溉面积662万亩,其中2013—2015年发展278.04万亩、2016—2017年发展185.36万亩,2018—2020年发展198.6万亩。
如今,在贵州很多缺水的山村,因为“小康水”行动在悄然改变。
在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梵净山村,说起饮用水安全工程,村民杨秀和笑容满面:“多亏了景区新建的饮水安全工程,我开的“农家乐”餐馆,现在用水有了保证,旅游高峰期,每天纯收入有五六千元呢。”
昔日贫瘠地,今朝客满山。
梵净山村位于梵净山景区内,全村3600余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基本靠上世纪80年代群众自投自建的供水设施来保障。由于该供水设施老化,年久失修,设计规模小,再加之随着梵净山知名度的飙升,旅游业的兴起,外来游客量的增多,供水设施也无法满足供水需要,停水现象经常发生。
为从根本上解决该村的饮水问题,江口县先后投入项目资金857.3万元,建成日供水量2000立方米,供水规模达2万人以上的梵净山饮水安全工程。
饮水问题的解决,为加快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条件,带动了梵净山村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如今水有保障了,搞‘农家乐’比打工强多了,既可以照顾家庭,收入也比打工多得多。”曹妹山庄老板曹恩旭喜滋滋的告诉笔者,‘农家乐’会越做越红火,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过!
“小康水”来了
大规模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使一座座崭新的、现代化的农村水厂如雨后春笋般在苗岭大地的崇山峻岭间拔地而起。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进入千家万户后,让祖祖辈辈告别了“吃水贵如油”的历史。放心水、幸福水,给农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让农村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缩短了取水时间,减轻了农民找水、担水、买水负担,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户精神面貌也发挥了根本性变化。
2014年7月15日,全省最大铁皮石斛种植基地——贞丰县珉谷镇大碑村新场组正式奏响饮水灌溉水源打井胜利号角。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大会战”任务。全省计划今年打井2125口机井,省级负责1000口机井投资2亿5千万元。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贞丰县2014年计划打井三口找水。珉谷镇大碑村新场组建立的100亩铁皮石斛种植基地生产的铁皮石斛被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预计每亩每年产量鲜条400公斤,已成为我省最大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
随着珉谷镇大碑村新场组这口井的顺利出水,今年贞丰县的钻井找水任务已全面完成。
珉谷镇大碑村新场组这口机井的出水,解决了当地300余农民饮水和近200亩铁皮石斛基地灌溉问题,打井出水给当地村民和种植户带来了生活及生产的极大保证。
源源不断的“小康水”,正慢慢流进大山,流淌在村民的心里。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小康水”行动计划已累计下达省级以上资金56.55亿元(中央32.93亿元、省级23.62亿元);新增解决了249.34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占年度计划的83.1%;发展农村耕地灌溉面积92.44万亩,占年度计划的99.8%;建设五小水利工程48931处,占年度计划的97.8%;新打机井1813口,占年度计划的85.3%。2014年,全省完成投资“小康水”行动计划58.67亿元,将解决300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发展耕地灌溉面积105万亩,建设“五小”水利工程5.16万处,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明晰产权,还权释能,推动水利创新发展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为此,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建立“三项制度”,确立“三条红线”。
预计到2020年,全国年总用水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着力改变当前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使水资源要素在我国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中成为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
基层水利服务站是水利系统最基层的“根基”,直接担负着民生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的重任,是直接为“三农”服务的主要力量。
在贵州,由于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我省县级水利(水务)局和乡镇水利工作严重脱节,业务管理缺位,弊端突显。
2014年初,省长陈敏尔在省水利厅《关于我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情况汇报》上作出了“要采取扎实措施,履行好目标责任”的批示。
2月10日,副省长刘远坤赴省水利厅专题调研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情况,并于年内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遵照省委、省政府的思路和要求,今年以来,省水利厅将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作为基层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来抓,共对全省9个市(州)及贵安新区1435个乡镇1345个基层水利服务站,主要从机构设置、管理体制、人员到位、办公条件、经费落实等方面进行了达标建设和验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积极探索以片区或小流域为单元组建片区水务站的管理模式,将辖区内的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文监测、洪旱预警预报、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指导,农村水事纠纷等涉水事务统一管理。
我省现有各类小型水利工程60余万处,但长期以来存在产权不明晰、管理主体缺位、责任不落实、经费无着落、工程老化失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充分发挥。
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小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我省把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加强水利管理、提高工程效益的突破口,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分类实施、全面推进”的总体要求,选取息烽等12个县(市、区、特区)作为省级改革试点,引领带动全省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息烽县大寨村上寨山塘将工程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公开拍卖给当地一个农户,颁发工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证,同时在确保该工程原有80亩地灌溉水量的前提下颁发有限水权证,明确了工程拍卖后的水权分配,避免了水事纠纷的发生。
雷山县成立“雷山县水务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其负责县境小(1)型及以下公益性水库工程的灌溉、防洪、排涝、运行调度、库区绿化、维修养护等经营管理,以及城区河道等重要河段的维护与经营管理等。县政府每年将60万元的购买服务费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解决了过去雷山县水利工程管理的“盲区”。
截至11月底,全省已对30464处小型水利工程建立了管护制度,落实了管护主体和管理责任。
在改革过程中,省水利厅将国家补助建设的一些小微型水利工程的产权明确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受益农户,增加了农村资产总量,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对部分具备条件的工程进行所有权或使用权拍卖,拍卖所得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主要用于水利滚动发展,较好地解决了“空壳村”问题。
在息烽县大寨村上寨山塘经村民组,经全体农户讨论同意,将其以20.24万元的价格拍卖给了当地一个农户,该农户自己投入资金进行整修(国家适当补助),恢复山塘功能,拍卖所得资金实行专户管理,用于本村民组今后的水利建设和发展。此次改革共为息烽县161个村增加集体资产17067万元,为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资金133万元。
为加强城乡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统一配置、科学调度和可持续利用,省人民政府早在2011年就明确要求开展水务一体化改革工作,并选取遵义等3个市(州)和仁怀等19个县(市、区、特区)作为试点改革单位。
为此,今年以来,省水利厅在继续深化铜仁市、黔西南州、贵安新区和26个县(市、区、特区)改革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其它市(州)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贵阳市、六盘水市、黔南州、遵义市、毕节市等5个市(州)相继挂牌成立了水务局。
在推动水务一体化改革的同时,以省水投(集团)公司为龙头,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采取共同组建水务公司、水务资产有条件整体划转(TO模式)、股份制合作等模式,参与全省水源、供排水、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等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带动全省水务市场的发展。提出了“三个重点、两个目标”,即以贵安新区、市(州)所在地和日供水1万吨或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的县级市场为重点努力拓展水务市场,到2020年力争实现日供水300万吨和省水投(集团)公司直接上市融资的目标。
目前,省水投(集团)公司已经注册2亿元资本金组建了贵州水投水务公司,负责水务市场开拓发展工作;已经与13个县(市、区、特区)、2个工业园区开展了水务经营管理的深度合作,组建了13家县级子公司、1家分公司及1家混合制公司;与贵安新区已达成共识,参股贵安水务公司,拟在2015年新建日供水20万吨和15万吨的水厂各一个,为贵安新区发展提供供水保障。
为充分反映水的商品价值属性、水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水工程成本,水价改革被列为深化水利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我省通过城乡供水价格和农业综合水价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市场导向的水价形成机制。对于农村人饮供水,推广实施“公司+协会+农户”的三级用水管理模式和“公司水价+到户水价”的两级水价制度,因地制宜探索农村人饮供水“两部制水价”;对于城镇供水,完善用水价格听证制度,继续推广实施阶梯水价。
思南县采取“公司水价+到户水价”的两级水价制度。以邵家桥镇上头坝用水户协会为例,由县清泉供水公司负责将通过处理的饮水送至用水户协会水池,向用水户协会收取公司水价1.5元/吨,用水户协会通过民主协商,确定到户水价2.5元/吨,实现了公司直接与用水户协会结算,用水户协会与用水户结算,明确了工程各自的管护职责和收费机制,确保了饮水安全工程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管理。
息烽县养龙司镇高坡村饮水安全工程通过用水户协商,实施“基本水费+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既每户每月交纳基本水费10元,用于补贴工程的基本运转费用,再按实际用水每方3.3元计量收费,即保证了工程的正常运转,同时也有利于用户节约用水。
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着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通过科学测算农业灌溉的成本,合理核定农业水价,加快实行农业终端水价,建立政府和农户共同承担农业水价成本的财政补贴制度。
如今年启动实施的贵定、惠水两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就是通过对灌区进行渠道、管道、水池、量水设施等的配套和节水改造,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将灌区渠系工程产权明确给当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建立用水户协会,负责水价的制定、水费收取、渠系工程维修养护等。对土地流转程度较高的高效农业产业,实行按方计量收费,采取定额管理、超定额累进加价的水价制度;对土地较分散的传统农业实行按方计量、按亩分摊的水价制度。
对农业灌溉推行政府财政负担主水源工程的管理和维护费用,农户负担末级渠系运行维护费用的财政补贴制度。如惠水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水头水库西干渠灌区,该灌区农业水价成本核算为0.138元/m3(按照每亩水稻用水量416立方计算,折合57.6元/亩),由县级财政拨付补贴水头水库管理所人员工资、日常维护等经费支出(原来由水库管理所征收的28.8元/亩已免收),灌区用水户协会现在按0.069元/m3(28.8元/亩)收取水费,通过建立政府和农户共同承担农业水价成本的制度,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用水户协会收取的水费按照4:3:2:1的支出分配计划,40%作为人员工资,30%作为日常清淤、补漏及维修开支,20%作为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设备大修抢修,10%作为村集体提留费用,有效解决了水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贵定县塘满村支书韦祖恩介绍,位于云雾镇境内的湖灌区,灌面1.6万亩,惠及农户4500户。今年,灌区内的亩平均产量从1200斤提高到1400斤,每亩地就为群众带来了200多元的增收。韦祖恩说:“去年,水库的水基本上用干了,今年秋收都过了,但水还是满的。”
贵定七彩虹蔬菜基地的自动喷头正在浇水
为积极探索水利工程“建、管、养、用”一体化机制,省水利厅整合1.2亿元资金启动实施紫云、思南、惠水、息烽4个省级现代水利试点项目,每个项目均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要求组建项目法人,成立用水户协会,明确产权主体,建立运行管护机制和水价形成机制,确保工程建成后的良性运行。目前4个试点项目已于今年8月全部开工建设,预计2015年初可基本建成并起到推广示范作用。
通过全面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全省水资源费60%以上用于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在市州级层面实现了全覆盖,县级水务局由26个增加到了58个。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得到加强,乡镇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实现了全覆盖;积极探索以小流域或灌区为单位组建基层水利站所,全年新组建跨乡镇的片区水利(水务)站所(分局)49个;新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174个,累计达到2106个,共管理水利工程5300余处。
水利体制机制改革,为农户释放红利,为贵州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