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装泵船
在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记者看到了一份由收储方、出让方、受让方签订的水权转让合同书。水利厅副厅长康跃介绍说,内蒙古在全国率先探索水权转让,因无先例可供参考,光是这份合同就修改了不止10次。
早在2004年,水利部就正式发文鼓励内蒙古尝试水权转让;10年后的2014年,水利部再次将内蒙古列为全国水权试点省区之一。水权转让到底如何进行?为什么水权改革会成为干旱地区解决用水难的突破口?
工业“等”水排起了长队
闫江鸿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水务局的工作人员,2010年刚工作的时候,他就看到一张长长的“排队”表。排队的是鄂尔多斯市的工业项目,他们排队等待的是极其宝贵的用水指标。“当时工业对水的需求量是5.3亿立方米。近几年有些项目被淘汰了,即便这样,留下来等待的36个项目,依然需要4亿多立方米的水。” 闫江鸿回忆说。
没有用水指标,工业项目就没法上马。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鄂尔多斯市工业发展的瓶颈。
口渴的不仅是鄂尔多斯市。1987年,国务院为沿黄各省区分配了黄河水权。根据“87分水方案”,内蒙古每年分得58.6亿立方米水。根据当年情况分配的58.6亿立方米水,早已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用水需求。在这种局面下,2003年,内蒙古开始了全新的尝试—水权转让。
水资源分配取决于企业节约
12月,黄河进入了枯水期。记者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时,寒风凛冽、河床裸露,但是,裸露出的河道不是黄土色而是一片白茫茫。原来,就在8个月前,这里曾是一番大型机械穿梭、施工队24小时作业的景象。
沿着黄河边的企业自发出资,对河道进行混凝土膜袋填筑,减少渗水。节约下来的水回馈给企业,用于工业生产。这就是水权转让。
在内蒙古,水权转让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点对点”,即一个企业对应一个地块或渠道建设节水工程;二是“点对面”,即统一建设节水工程。
2014年1月,为进一步规范水权转让,内蒙古成立了水权收储转让中心。记者看到的那份合同里,收储方正是该中心。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四家企业与中心签订合同,每家企业出资3亿元,建设节水工程,每家可获水量2050立方米。
农民有望出售分配水权
内蒙古水利厅副厅长康跃对水权转让效果的评价是: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工业发展反哺农业。工业获得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自2003年水权转让试点以来,内蒙古沿黄各盟市间转让水量3.32亿立方米,解决了50多个大型工业项目的用水指标,为1000亿工业增加值提供水资源支撑。
那么,工业是如何反哺农业的呢?在鄂尔多斯,记者找到了答案。企业出钱为农业进行节水改造,包括整合小泵站,安装滴灌、喷灌设备。这样一来,农业用水大大减少,据调查,当地农民亩均水费支出减少10.69元。对灌区而言,这种方式拓展了节水工程的融资渠道,改变了过去节水改造靠国家投入的状况。
不仅如此,在康跃的设想中,将来水权备置到农户后,不想种地的农民可以将水指标直接出售。当然,康跃坦言,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水权转让涉及的部门多,环节复杂,尤其是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探索。比如,在跨盟市水权转让时,要研究新的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