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中韩汽车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自主品牌十二连降、中国汽车出路、韩国汽车的前车之鉴等话题成为热点。
“中国汽车的根本出路是打造自己的品牌,而打造品牌的根本是品质,而且要建立打造高品质的体系。”作为中国自主品牌代表出席会议的奇瑞公司董事长尹同跃表示,“我们之前也花了很多钱搞技术创新,但是后来发现技术创新不一定能帮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而建立体系就可以给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
面对与日俱增的政策压力,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则在大会上呼吁,技术政策要与自主品牌技术进步的步伐保持均衡,以便为自主品牌留时间。“以环保标准为例,应该首先淘汰整体存量里高度污染的车辆,而不是一刀切地全部要求达到国五标准。”
徐长明同时呼吁,在符合WTO规则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为自主品牌腾出发展空间,比如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出租和租赁用车尽量考虑自主品牌,与此同时,政策支持要具有普惠性,不要过于向国有企业倾斜,而要兼顾民营企业的利益。
虽然在今年9月份,自主品牌结束了十二连降,市场份额同比回升0.2%,但长期来看自主品牌还面临三大挑战。
首先,自主品牌相对成本优势下降,外资品牌规模成本优势与要素价格,合资优势上升且价格深度下探,例如东风日产、上海通用、北京现代等合资企业车型的价位已经下探到5万到6万的区间。另外,汽车综合使用费用(包括限购、拍牌、油价、停车费等因素)的提升不利于低价车的发展。
第三,一二线市场消费需求升级加速,自主品牌适应难度加大。以北京为例,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从2010年内的20.3%下降到2013年的10.9%,豪华车的占有率同期从10.4%上升到21.5%。北京市场A0级以下车型的占比从2010年的17.9%下降到2013年的8.9%,同期B级以上车型的占有率从32.5%上升到46.2%。
国家信息中心调研显示,自主品牌制造与合资品牌质量相当车型,成本却高于合资品牌。
调研同时发现,自主品牌一方面质量在提升,与合资品牌的差距在减少,但是品牌力却在下降,究其背后的原因是,自主品牌虽然新车质量在提升,但是车辆的耐久性依然与合资品牌存在很大差距。
徐长明认为,自主品牌必须走提升品质的道路。 未来若干年,从生产角度讲,中国将结束要素驱动(完全靠价格竞争,低成本、低质量)而进入效率驱动阶段 从需求角度讲,我国的人均GDP还在快速增长,消费升级将在更大范围内发生。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自主品牌都出现了十二连降,北汽自主今年前十个月的销量是236921辆,同比增长74.8%。谈及自主品牌的十二连降的原因,北汽股份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梁国锋告诉记者,“自主品牌的十二连降的根本原因是三年前没有把握好市场脉络导致,自主品牌的竞争是链与链的竞争,而最根本的还是产品品质的竞争。在品质上,北汽内部做控制,所有的数据基本和合资品牌达到一致水平。”
“很多自主品牌都是叶公好龙、欲速则不达、在追求销量和利润的同时牺牲了质量,导致恶性循环,但是这种低质低价是走不远的,在销量上我们要耐得住寂寞,但是在质量上我们绝对不能耐得住寂寞。”尹同跃告诉记者,“奇瑞在2010年如日中天的时候,做出了转型,有人认为我们疯了,实际上是我们在反思自主品牌的出路,开始向注重质量转型,质量不达标就推迟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