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不掉的“症结”在哪儿?
“PM2.5表面上看是细颗粒污染物,其实很大一部分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挥发性有机物等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的,控制PM2.5以及臭氧污染,必须 从控制这些气态污染物着手。”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包景岭说,防治污染的目的就是要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氮氧化物减排形势虽然严 峻,但考虑到它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巨大危害,就必须下决心减。
既然必须减,就要找到现有的“症结”和解决的“良药”。
火电行业的氮氧化物排放量约占全国氮氧化物年排放总量的50%,2011年底全国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5亿千瓦,其中火力发电装机容量是7.6亿千瓦, 占了总量的72.4%,而非化石能源(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发电装机占比仅为27.5%。可见,减排不到位的背后是电力消费结构的问题,归根 结底还是能源结构拖了“后腿”。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褚君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的要求,他建议修改《电力法》,同时对《可再生能源法》进行执法检查,为新能源发电应用于国内市场扫清障碍。
对症下药作“减法”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对完成“十二五”的减排任务充满信心,他说:“去年上海市成为了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全部完成减排任务的省(市),这主 要得益于超前规划,很多脱硝措施在"十一五"时期就考虑建设了,因此发挥了作用。”他认为,各地环保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新建的脱硝设施要发挥 作用还需要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