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州市成功入围2014年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而这,对兰州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来说可谓是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此,记者走访了市工信委,就近年来我市工业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全面了解。
政策保障举措并行工业污染明显下降
据市工信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累计下降11.54%,年均下降4%,超额完成“十二五”年均下降目标的25%。同时,2013年底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比2010年下降了17.76%和41.88%。为此,我市始终坚持从源头抓起,从规划、立项抓起。先后制订出台了《兰州市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实施方案》《关于支持中央和省属在兰州市区工业企业向兰州新区拓展的实施意见》、《2014-2015年循环经济发展计划》、《2013-2016年非公经济翻番行动计划》、《2013-2017年工业倍增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快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此外,市委、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节能减排工作全局,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实行“一票否决制”、工作约谈制和问责制度,调离和调整不作为、少作为的领导干部。
在此基础上,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电机系统改造、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等十大节能工程,在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开展能效监测达标工作,着力降低产品单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强化年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费控制,并下达企业的产品单耗及节能指标,对86家重点用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核查。2012年和2013年两年来,我市共引导投入近10亿元,对火电、石化、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的13家重点工业排放源企业实施了83项除尘、脱硫、脱硝深度治理,并对182家砖瓦企业和16家铁合金企业进行集中整治,重点对三家火电企业实行了湿式电除尘、脱硫增容和脱硝深度改造。此外,我市还推动了工业向产业园区集中、企业向兰州新区集聚。目前已启动了兰石集团等78户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另外,还有15户企业向远郊县区产业园区搬迁。市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既“腾笼换鸟”腾出环境容量,也使企业通过搬迁改造转型升级。通过以上措施,2013年共减排二氧化硫5812吨、二氧化氮16516吨、工业烟粉尘5210吨,分别占全年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14.5%、27.5%和18%。同时,积极探索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引导企业将排污量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创新管理模式,全面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
四大制约问题亟待解决
市工信委环资处的魏烈安处长告诉记者,虽然近年来我市在工业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承载力弱和建设发展资金短缺等问题。魏处长说:“我市是老工业基地,工业结构中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占比较大,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特征明显,产业聚集关联度低,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尽管兰州的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产业具备一定发展基础,但规模较小、深度开发不足,城市能源结构整体上仍以煤炭、油品等传统能源为主。同时,受‘两山夹一河’的城市形态制约,空间环境容量有限。”
建立六大产业绿色工业体系
对于今后一个时期工业节能减排的发展,市工信委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个阶段,我市将以产业低碳化为主,着力改造提升三大传统产业。坚持以城市布局调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国家级兰州新区为新的产业平台,通过推进企业“出城入园”,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在不增加原材料消耗的基础上,对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建材三大传统产业进行循环化改造。其中,石油化工也将以坚持近、中、远相结合为主,按照“优化老区、谋划新区”两个方面入手,改造提升石化产业,提升整体实力水平。近期配合兰州石化公司实施优化老区项目,重点推进120万吨柴油加氢装置改造、3万吨硫磺回收装置尾气达标治理、造粒塔尿素粉尘净化回收等清洁油品、节能改造、系统优化、安全隐患治理和环保减排综合治理项目,加大安全、环保治理力度,提升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同时,利用煤层气提纯后和油页岩炼油产生的尾气混合进行发电,发展煤炭加工转化、伴生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和矿山综合治理为核心的循环经济。重点实施煤焦油提炼、油页岩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构建煤电一体化产业体系,提升矿区资源综合利用整体水平,并充分发挥连海地区电力和原铝资源优势,推进铝深加工产业发展,引进培育一批铝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中高端铝合金等高附加值产品,将铝液转模加工成铝棒、铝带、铝箔等产品。此外,通过开展工业绿色转型改造,到2017年,使兰州市工业发展规模进一步壮大,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基本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六大产业为主的绿色工业发展体系,将兰州建设成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实现工业绿色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