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驱动长远发展
科技服务力促转型升级
科技服务业不仅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而且产业渗透性强、溢出效益多、公益性强,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中发展最快、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成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和创新资源的重要配置者。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全省一直重视科技服务业发展,在《江苏省服务业提速计划》《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2012-2015)》等重要行动计划中,均把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作为重要内容。“十二五”以来,又进一步从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全局对科技服务业加以部署,出台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等文件,科技服务业始终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近年来,全省科技服务业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规模不断扩大,运行态势良好。即使在国内经济走势放缓的大背景下,2013年全省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达820.52亿元,同比增长32.16%,远高于GDP增速,今年1-8月全省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达698.85亿元,同比增长15%。;2013年全省科技服务技术合同成交额较2010年翻两番,达580亿元;创投管理资金规模较2010年翻一番,达1500亿元;各类孵化器数量和孵化场地面积均占全国1/3,年均入驻企业4000家以上。
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在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全省科技服务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研发设计服务向规模化发展。研发设计服务机构749家、占全省科技服务机构数的44%,年均收入581.54亿元、占总收入的71%,年均增速24%,服务收入超亿元机构50家。二是技术转移向网络化发展,逐步构建起从高校输出到企业承接、单个经纪人到技术要素市场、从国内到国际的无缝化技术转移网络,已建立高校技术转移中心26家,区域成果转化服务中心46家,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1家,跨国技术转移分中心9家,从业人员中具有技术经纪人资质的占4.3%;2013年完成技术合同登记31427项,成交金额585.56亿元,较十一五末翻两番。三是科技孵化向体系化发展。江苏省孵化器数量、孵化场地面积、在孵企业数量等多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大力推广“创业导师+专业孵育+创业投资”的孵化模式,积极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链条,孵化小微企业1万余家,其中毕业企业3100家。四是科技咨询向专业化发展。各种质量体系认证、知识产权,信息、技术、管理等咨询服务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大幅提升,科技服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2013年,全省科技咨询服务总收入达94亿元。四是科技金融服务向多样化发展。全省13个省辖市的省级以上高新园区全部建有创投机构,累计投资金额超过300亿元;依托国家和省级高新区,科技支行、科技信贷、科技担保等专营机构蓬勃发展。全省31家科技支行,均制订了专门业务流程,建立了专项风险补偿机制。江苏列入了唯一一家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省。
民营机构已成主力。到2013年底,全省企业性质的科技服务单位961家、占总数的56.86%,收入711.11亿元、占比达86.66%、同比增长34.4%,总收入超亿元企业164家,超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20家。民营科技服务机构已经成全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并与非民营公共科技服务机构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人员结构不断优化。到2013年底,全省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18.95万人,比上年增加27.31%,平均每家机构112人。其中,硕士以上人员占比超过10%的单位663家,占总机构数的39.23%,比上年增加195%。
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开放式吸引各类机构和人才来苏服务。到2013年底,引进外资研发机构411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60家;实施“千人计划”以来,全国创业类“千人”有近1/3落户江苏;一批国外的高校在江苏建立教育研究实体,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促进现代服务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今年以来,省商务厅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工作,认真落实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有关工作部署,积极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服务贸易和电子商务发展。
服务业利用外资
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今年1-8月,全省服务业利用外资在全省利用外资规模保持稳定、制造业利用外资趋缓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全省新批服务业外资项目1029个,实际使用外资89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0%和14%,占全部外资比重分别为54%和43%,同比分别提高12个和5个百分点。
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提升
服务外包规模全国领先
根据省外管局BOP统计,今年1-8月,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77亿美元,规模上在全国的排名由去年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其中出口70亿美元,进口107亿美元。根据商务部服务外包统计系统数据,今年1-8月,全省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115亿美元,同比增长19%,服务外包企业登记数量接近8000家,从业人数超过100万。全省服务外包总体规模在全国连续6年保持领先,总量占全国1/3强,苏南服务外包产业带初步形成,形成南京、苏州、无锡等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引领发展的良好态势。
电子商务发展
位居全国前列
今年上半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超7000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约1000亿元,增长38%,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左右。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约占全国的1/9,居全国第三位;网络零售额约占全国的1/10,居全国第四位。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省商务厅将施行以下举措:
在服务业对外开放方面,省商务厅将坚持改革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江苏省委关于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营造服务业对外开放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以改革促开放促发展;坚持向上争取和先行先试两手抓,积极争取在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独资医疗机构、电子商务等新兴高端服务业领域利用外资抢占先机,进一步推动全省服务业利用外资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发展。
在服务贸易发展方面,积极扩大服务出口,重点培育通信、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发展,加强中医药、文化艺术、广播影视等特色服务贸易的国际交流合作,培育“江苏服务”和“江苏制造”双轮驱动的外贸发展格局。
在电子商务发展方面,省商务厅将突出大企业大平台和电子商务示范工程两大载体建设,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和农村电子商务两项改革,做强环境支撑和技术支撑两大支撑,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和市场秩序,加强互联网新技术和电商新模式的应用发展,促进全省互联网经济加快发展。
积极推进金融业改革发展
打造现代服务业第一板块
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去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金融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一是金融业规模快速增长。至2013年末,全省金融业增加值达3703亿元,同比增长16.9%,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26%、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14.02%,金融业已成为江苏现代服务业的“第一板块”;地方金融业资产达3.25万亿元,占全省金融业资产总量近三成。二是社会融资规模保持全国领先。今年1-8月,全省社会融资总量10538.5亿元,占全国的9%,居全国第一。新增人民币贷款5347.8亿元,同比增长12%,居全国第二。三是地方金融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江苏银行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前三甲,华泰证券进入国内证券行业“第一方阵”,紫金保险成为地方险企领跑者。四是地方金融多项创新举措走在全国前列。率先成立交易场所登记结算公司、小微企业融资产品交易中心,创新推出小微企业私募债、小额贷款公司集合资产证券化等产品;设立全国首家科技保险支公司;推动全国首家小额贷款公司境外上市,开展以“开鑫贷”平台为载体的网络借贷试点;支持苏州、无锡、昆山等地深化中新、两岸金融合作,推动金融对外开放合作等等。
今年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以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的意见》。下一步,省金融办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意见,在推动地方金融业自身做大做强的同时,通过金融改革创新促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更强,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也使金融服务整个现代服务业方面成效更为显著。
确保社会融资规模稳定增长、结构优化。一方面,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项目储备,加强银企对接,推动各项贷款稳定增长;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鼓励企业更多利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银行间市场募集资金。另一方面,引导金融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城镇化集聚;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物流、商贸服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强化对小微、“三农”信贷投入,确保完成“两个不低于”目标。
确保中央金融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发挥实效。一是建立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体制,明确各类地方金融活动的责任主体和职责。二是规范发展农村金融,加快构建对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协同监管机制。三是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到“新三板”挂牌融资,加快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形成全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特色。四是推进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继续推动保险资金更好服务全省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探索试点“保险+信贷”金融服务模式。
确保各项金融改革创新工作重点突出、有序推进。一是积极争取第二批民营银行试点名额,指导有关企业做好设立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申报准备工作。二是推进科技支行、科技保险支公司等科技金融特色专营机构建设,力争全年新增10家。探索金融与无形资产利用结合新模式,加快文化产权交易场所创新平台建设。三是指导小微企业转贷方式创新试点银行稳妥开展相关工作,争取年底前政策惠及小微企业超过5000家,节省转贷续贷周转资金超过15亿元。扩大“江苏版”小微企业私募债发行规模,力争到年底发行额突破10亿元。四是做大做强“开鑫贷”P2P借贷平台,帮助提升品牌价值,力争到年底累计交易额超过60亿元。五是研究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质押贷款试点意见》,争取年内在有条件地区开展相关试点。六是推进要素交易市场规范发展,督促江苏交易场所登记结算公司进一步完善全省集中统一的交易场所登记结算体系。
确保各类金融风险有效防控、及时处置。一是加强风险排查,完善应对预案,尽快出台《江苏省金融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二是严格落实对相关地方金融活动的监管责任。进一步完善新型金融组织的监管制度和手段。推动全省互联网金融协会尽快成立并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完善全省交易场所监管制度,强化交易场所分类发展指引。三是营造稳健的金融生态环境。配合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继续推进金融生态县建设,引导民间借贷规范有序发展,重点防范和打击金融欺诈、非法集资、非法证券期货活动、非法保险等各类违法违规金融行为。
推动集聚发展 培养骨干企业
加快实现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去年以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以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工业设计为重点,以节能服务、制造服务、企业服务、电商服务等为新领域,全力实施生产性服务业提速行动,有力地支撑了制造业转型升级。
现代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主体,近几年产业规模稳步增长,集聚发展速度加快,业态创新成效显著。2013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19万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物流业增加值3966亿元,同比增长10.8%;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5.2%,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8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省物流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20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全省实现社会物流总额111900亿元,同比增长11.6%;上半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5.1%,比一季度下降了0.1个百分点,物流运行效率继续趋好。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全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总量增长与结构升级都保持强劲势头。2013年,全省实现软件业务收入5177亿元,增长24.2%,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成为首个软件规模突破5000亿的省份。今年1-8月,全省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4109亿元,同比增长21.8%,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全国21.5%的平均水平;软件出口64.1亿美元,同比增长16.3%。
工业设计产业方兴未艾,带动作用明显。2013年,全省工业设计实现增加值419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产品设计增加值206.9亿元,同比增长12.5%;模具设计增加值70.6亿元,同比增长27.6%。2014年上半年,36家省级企业工业设计中心设计创新产品收入216.4亿元,同比增长30.4%。
与此同时,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从去年起,针对能耗大户企业,以服务外包为主要形式,大力推进和引导发展节能服务;以营销服务、产品全周期服务与升级、远程运行与维护、系统集成方案提供等为重点,积极引导发展制造服务,围绕创业、研发、市场、管理、人才、融资、信息、法律等领域,进一步建立和健全面向产业和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服务体系与机构,全面推动制造企业广泛运用与借助B2B、B2C、O2O等电子商务模式,实现线下与线上融合,沟通生产与消费、供应与需求,电商换市取得积极成效。
在具体工作上,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把握工作导向。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工作涉及面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从加强工作顶层设计入手,制定了《生产性服务业提速行动计划》,每年再细化提出具体推进方案,确定产业发展目标与重点工作措施。为了全面掌握产业情况,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在长期做好物流、软件和工业设计统计核算分析的基础上,今年与省统计局合作,在全国率先建立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核算体系,并加强对重点企业(园区)跟踪,建立重点企业信息库。为了吸引更多的要素资源,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共同举办第九届中国工业设计周暨首届江苏工业设计周活动,营造氛围。
推动集聚发展。围绕省级重点物流基地的运作载体平台建设,促进物流基地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调整优化全省物流网络。发挥物流基地(园区)整体效能和集聚带动作用,促进供应链相关环节在物流基地(园区)内实现衔接和集聚。加强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的战略研究,引导软件园区差别化特色化发展,形成不同的竞争优势。
培育骨干企业。继续实施省级重点物流企业、省认定物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引导扶持一批综合能力较强、行业影响较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整合软件企业优质资源,集中力量研发一批重点领域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推广一批信息技术在其他领域的深入应用,搭建一批服务于全省产业发展的平台载体,构建一批上下游一体化垂直产业链,实现重点领域的软件产业集群式发展。发挥制造企业在推动工业设计发展中的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设计中心。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坚定工作方向,创新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效能,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实现产业发展向提质增效的转变。
深化文化合作 强化科技支撑
保持文创产业良好发展态势
近年来,江苏文化创意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速度、规模还是效益均排在全国前列。2013年,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已突破2800亿元,已经连续3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速。目前,全省共有文化法人单位10万多家,年营业额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6000余家,全省规模文化企业发展全国领先。在2014年第六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评选中,江苏有2家单位上榜,获评的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省广电网络公司的规模和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全省共有13个国家级和44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4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以及5个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3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新一阶段,省文化厅将实行以下工作措施: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今年,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文化部也先后颁布了《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意见》、《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这些文件都对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实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提升工程。抓紧制定出台全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认定管理办法》,依托14个省级示范园区和44个省级示范基地,支持建设一批主业优势明显、综合效益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打造若干文化特色鲜明、产业优势突出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为增加对全省文化企业和项目的扶持,省文化厅将在“2015年度省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评审资助工作中,继续加大对文化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更好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同时,在“2015年度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工作中,省文化厅将积极配合省财政厅,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项目的推荐上报力度,争取更多的省内文化企业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
深化文化金融合作。省文化厅将积极引导全省各类金融机构,针对文化创意企业特点和资产特性,进一步创新文化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选择在文化产业成熟、金融服务基础较好的地区,筹备创建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与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等金融机构联动,积极构建“文化金融合作融资项目库”。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积极推动与省文化厅联合制定文化科技融合认定政策并开展认定工作。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框架,针对运用高新技术的文化企业自身特点,在核心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转化、研发投入比例、研发人员等相关指标上制定标准,争取出台全省首个文化科技融合认定政策,并开展首批文化科技融合企业的认定工作,使认定文化创意企业参照高新技术企业获得优惠政策扶持。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着力打造“畅游江苏”品牌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省旅游行业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全面构建“畅游江苏”体系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紧紧围绕“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主题,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核心,着力打造“畅游江苏”品牌,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全省旅游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为“调结构”增添动力。今年以来,全省旅游市场稳中有升,态势良好。旅游经济增速较快,前三季度预计实现旅游总收入5928亿元,同比增长13.1%;入境旅游市场止跌回暖,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1.1亿美元,同比增长3.4%。实现旅游增加值2645亿元,同比增长13.1%,上半年旅游业增加值增速显著高于服务业增速(9.2%)。
旅游投资规模扩大,为“稳增长”注入活力。今年以来,全省完成旅游投资1200亿元,同比增长20.5%,高于同期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和第三产业投资(19.8%)的增速。其中,全省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完成旅游投资136.4亿元,拉动三产投资304.65亿元。
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为“惠民生”提供推力。大力推进“旅游惠民实事工程”的落实。全省新建、改扩建旅游景区游步道306公里,旅游绿道240公里,旅游慢行道路292公里;在全国率先推出热门旅游线路成本公示;委托清华大学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推动无锡成为第五批开放赴台自由行城市;全省17家5A级景区全部向社会发布景区游览舒适度指数。积极发挥旅游业对民生的直接带动作用。
尽管全省旅游工作取得明显成绩,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制约和困难:一是扩大旅游消费的政策环境需要优化,职工带薪休假制度亟待推进落实,旅游饭店、旅行社公平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亟需解决。二是江苏旅游品牌宣传还不够强势,宣传,营销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旅游项目用地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四是旅游公共服务还没有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持续投入缺乏保障。
下一阶段是全省旅游业贯彻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实现“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省旅游局将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加大力度,全面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以“畅游江苏”为总品牌、总要求,聚焦抓落实,打好攻坚战,在下一阶段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让游客游得顺畅。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大力推行旅游公交,推进旅游慢行系统建设,有效解决“大交通”与“小交通”的衔接问题。近期工作重点是:开展旅游交通指引标志优化设置、旅游景区厕所整治、旅游景区停车场配套完善等三个专项优化提升工程。
丰富旅游产品体系,让游客游得欢畅。一是狠抓旅游产品品质。不断丰富旅游度假区功能,出台旅游度假区发展评价细则,严格开展旅游度假区发展评价工作,打造高品质旅游度假产品。积极推动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点)、生态旅游示范区等旅游区提档升级,加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4星级乡村旅游点等的创建力度。二是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编印《江苏旅游招商指南》,开通旅游项目网上招商平台,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全力办好江苏旅游(香港)推介会。筛选相关项目与省农行等金融机构对接,落实投融资意向。三是丰富旅游产品品种。加大力度培育品牌旅游实景演出,激活夜间旅游市场;通过运河旅游节、“‘畅游江苏’—百万师生研学行”等活动创新发展文化旅游、研学旅行等旅游产品;打造低空飞行基地、房车营地、医疗康体旅游区等各类新型旅游基地;依托常熟、扬州瓜洲等港口,大力推动长江游轮发展。
构建诚信旅游体系,让游客游得舒畅。深入贯彻《旅游法》,尽快修编《江苏省旅游管理条例》,完善全省旅游法规。将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考核督查内容。推进12301与政务12345以及各地旅游部门投诉电话的整合工作,构建高效的旅游投诉平台。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以游客满意度为中心,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开展旅游购物诚信街区和诚信商店创建工作,推进旅行社和导游队伍诚信体系建设。今年将首先培育100家诚信旅游单位和30条诚信旅游线路。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
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转型升级
养老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是社会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级民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大力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信息为辅助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养老服务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强化政府主导,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撑力度。高度重视养老法规政策建设,近年来,省级层面先后出台《江苏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关于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尤其是今年4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在人均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标、养老机构补助标准、从业人员补贴等方面,实现了政策上的重大突破。
积极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提升养老服务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探索通过合资、入股以及公办民营、民建公助等多种形式和渠道,统一公办社会办养老机构补贴标准,实施税费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到养老机构设施建设当中。2013年底,全省共有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床位14.46万张,占机构养老总床位数的33.8%。对外资举办养老机构实行与内资同样的优惠政策,各地出现了一批外资养老机构。
注重资源整合,促进养老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医养融合发展,今年8月,省民政厅、卫计委、财政厅和人社厅联合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15年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30%以上,各类养老服务机构都能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到2020年,护理型机构床位数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0%以上,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护理院)医疗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坚持多措并举,提升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养老服务规范化建设,省级出台了《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江苏地方标准),组织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和评估工作,开展农村敬老院“三有三能六达标”升级改造,向规范化要优质服务。大力推进“虚拟养老院”、“一键通”、养老服务呼叫平台等信息化建设,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专业化的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专业养老服务组织运营养老机构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升了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当前,全省养老服务业正处于高速发展和快速增长时期。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将认真贯彻此次会议精神,坚持事业和产业并举,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推进全省养老服务业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