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供热是世界最主要的分布式供热方式,是经济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供热类型,在我国经历10年发展,产业链已经成熟,其应为京津冀地区压煤、供热做出重要贡献。
2013年,北京大东流苗圃建成北京首个生物质供热项目。该项目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是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全国仅有的两个国家级苗圃之一。由于苗圃负有保存和繁育各种珍稀苗木的责任,为了满足温室的供暖需求,苗圃使用过各种采暖方法,燃煤、地热水、燃油锅炉、地源热泵等方式。
2005年以前,苗圃使用两台6吨燃油锅炉供暖,每年耗用柴油600多吨,仅供2万平米的温室,费用在400万左右。2005年温室增加到3万平米,苗圃采用了地源热泵为主、燃油锅炉为辅的供热方式,每年支出电费200多万元,燃油费110多万元。2012年苗圃的温室面积增加到5.8万平米,如果延用过去的供热方式每年的供热费将高达1000多万,必须寻找新出路,经过几番考查、验证,最后苗圃采用了生物质供暖的方案。
2013-2014供暖季,生物质燃料供暖完全满足了苗圃5.8万平米的温室供暖,另有办公室、职工公寓、食堂总计4000平米的供暖也达到要求。整个供暖季总共消耗燃料2600吨,加上人工和维保费用,总计供暖支出320万元,与上年度相比,供暖运行费用节约超过60%。并且由于供暖面积扩大,苗圃的产出大幅提高。
经过专业机构检测,大东流苗圃生物质供暖烟气中的SO2、颗粒物、NOx等主要污染排放物浓度接近天然气排放标准,完全达到大气污染排放指标要求。
生物质供热的烟尘、SO2、NOx排放浓度分别小于30mg/m3、50mg/m3、200mg/m3,非常接近天然气的排放标准,对应为20mg/m3、50mg/m3、200mg/m3。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污染物排放将很快完全达到天然气水平。综合而言,“煤改生物质”是比“煤改气”更现实可行的供热方式。
鉴于大气污染的严峻形势,国家主管部门已决定大范围推广生物质供热。
今年6月由国家能源局和环保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开展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供热示范项目建设的通知》(国能新能[2014]295号),鼓励发展生物质供热替代中小燃煤锅炉。并计划2015年底前重点在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压减煤炭消费任务较重的地区,投资50亿元,建设一批生物质供热示范项目。
同时,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和环保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发改能源[2014]506号)》也计划到2017年生物质成型燃料全国年利用量超过1500万吨。
去年底,首届生物质能供热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国家能源局、环保部、农业部、国家林业总局和部分省市领导、行业协会、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美国能源基金会研究人员,以及生物质企业负责人共计近二百人出席。会议研讨了生物质能供热的发展形势、发展思路、发展目标、技术路线等,交流了项目建设和管理运行经验,分析了推动产业发展的有关措施,达成了如下重要共识:
生物质能供热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清洁供热方式。其能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天然气、轻油供热相比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宜成为工业清洁能源供热方式的优先选择。特别是在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较重地区以及燃煤消费控制的重点城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生物质能供热(主要包括热电联产、成型燃料锅炉供热等)是破解县城清洁供热难题的有效途径。项目规模不大,特别适合于县城民用集中供热。实践表明,以生物质热电联产较大规模集中供热为主、小规模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集中供热为辅的县城清洁供热模式,完全能够满足县城民用集中供热需求,是未来值得推广的重要方向。
北京大东流苗圃的供暖历程,已揭示出在“压煤”的形势下,“煤改生物质”比“煤改气”具有的多重优势。根据统计,北京园林绿化每年产生的林木废弃物就多达300万吨,每年花巨资进行环保处理。如果用于生产生物质成型燃料,则是一举多得。加上北京的农业废弃物、森林“三剩物”和周边农林废弃物,生物质资源完全可以保障北京市实现压煤的燃料替代任务,尤其是其中小锅炉供热部分的用煤。
在经济效益、多重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支撑下,生物质供热必定凭借综合优势成为替代北京燃煤供热的主力军,为北京的压煤和克霾做出重要贡献。(作者洪浩系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