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曝光的渭南市林渭区运管所通知显示,出台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切实加强城区臭氧前体污染物的综合整治,实现削峰争良目标”。从改善大气环境、减少空气污染、让公众能够呼吸到清新空气的角度来说,当地“重拳治污”的初衷值得肯定。
也的确,在治理大气污染的过程中,势必会触及一些行业、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尤其是对于那些“污染大户”们来说,可能要面临治理“阵痛”,承受一定的经济损失。
但渭南市道路运输管理处的这一纸禁令,未免波及的面太广了些。
按照汽修行业的特点,上午10点到下午6点,属于一天当中主要的工作时间,现在却被禁止一切修理作业,这和让汽修企业关门歇业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图/视觉中国
退一步讲,汽修行业为了减少自身损失,配合政府工作,克服困难主动调整每天的工作时间,比如在上午10点前和下午6点后开始修理工作,但是像一般性的维修工作,比如换轮胎、换零部件等等,完全不会产生任何废物废气,为什么也不让进行呢?
况且,对很多市民来说,修车也是一种“刚需”。半年的时间里,一旦车出现了问题,不管你多着急,都只能等到天黑才能去修,对于公众生活的影响可想而知。
治理大气污染,民众自然赞成,也愿意配合。但作为主管部门不能只为了显示自己的铁腕和决心,就完全抛开实际情况和民众诉求,而采取“一刀切式”的治理举措。
禁止汽修厂一切修理工作,这样的“铁腕”不仅会殃及无辜,也可能导致各方面的副作用,甚至带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反弹。
我们如今倡导城市管理者要“精细化管理”,不是要求管理者凡事都事无巨细,而是在治理的思路中,要尊重实际情况,特别是将民众的利益纳入考量当中。有了这样的异质思维,才会在政策出台前,充分进行合理性论证;也会在拟定政策时,根据不同情况分类施策。
类似这种“政府治污,民众吃药”的一刀切政策,还是修改修改为好。
□苑广阔(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