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 太湖流域水资源监控与保护预警系统示意图
十八大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积极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编制实施了《“十三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规划》,并通过安排相关中央投资积极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
作为全国重点治理流域,国家高度关注太湖流域水环境问题。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印发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13年修编)》,多次召开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及时研究分析太湖治理形势,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并积极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太湖流域治理。
目前,在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以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太湖流域水环境得到一定改善,富营养化趋势得到遏制,河网水环境质量得到提高。根据监测数据,2016年太湖全年水质总体评价为V类,与2012年相比,氨氮、总氮平均浓度分别下降67%和18%,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基本保持持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56.5%,较2012年提高约16个百分点。
2.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工程
△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天津开发区”)是1984年成立的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是天津滨海新区的核心区和标志区。2016年,天津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3049.8亿元,同比增长10.6%,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3000亿元的开发区,约占滨海新区GDP的30.5%,约占天津市GDP的17.1%。
2012年实施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工作以来,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批复的《实施方案》,天津开发区立足一区多园、综合型产业园区的特点,紧紧围绕优化园区空间布局、调整提升产业结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污染集中防治,强化基础设施共享等七方面工作任务,重点推进了1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9.9174亿元,补充完善了园区基础设施及支柱产业的循环经济链,提升了循环经济公共服务能力,切实实现了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资源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提升,节能减排成效也愈加显著。2015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109公斤标准煤,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新鲜水耗3.09立方米。
3.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格尔木工业园循环化改造工程
△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
格尔木工业园成立于1992年6月,其前身是青海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的昆仑经济开发区。2012年10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挂牌格尔木工业园党工委、管委会,成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核心区、主战场,规划面积调整为120平方公里,主要由45平方公里的昆仑重大产业基地和75平方公里的察尔汗重大产业基地组成。25年来,园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实现了盐湖化工、油气化工、金属冶金为支柱的资源粗放开发利用向循环综合利用的转变。
站在新的起点上,昆仑经济技术开发区(格尔木工业园)将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做实园区、增强活力”的工作要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一园两基地”建设为载体,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把加快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实施降本增效、创新攻坚、改造升级三大工程,着力构建形成全产业链循环经济体系,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先行区、示范区建设。
4.生态保护补偿
生态保护补偿是在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或市场交易等方式,对生态保护者给予合理补偿的激励性制度安排。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十八大以来做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明确提出要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快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并对建立海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综合补偿制度提出明确要求。
十八大以来,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框架基本建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进一步提高,草原奖励补助机制促进草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流域生态补偿形成了上下游地区协同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为例,从2014年到2016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由480亿元增加到570亿元,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得到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提升。
5.浙江台州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
△ 化学原料药是直接用于药品生产的活性成分,医药中间体是生产化学原料药的关键原料
浙江台州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是原国家计委认定的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化学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产业集聚区,同时也是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园区。2012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浙江台州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列为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并最终确定园区循环化改造中央财政补助项目29个,其中关键补链项目21个,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8个,核定总投资236192万元。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园区顺利完成循环化改造目标任务要求。
一是园区产业量质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循环化改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园区迈入创新驱动、自主增长的发展轨道。2016年,医化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2亿元,较2011年增长140.5%,实现财税收入7.2亿元,较2011年增长176.9%。
二是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对副产物、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是废物排放量全面下降。通过一系列环境治理组合拳,大大减少园区集中生产的环境负荷。同2011年相比,园区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下降明显,区域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环境问题投诉率逐年下降,医化产业的绿色发展得到周边群众的广泛认可并获得了有力支持。
6.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1998年实施的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退耕还林任务4.47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3个多百分点,昔日荒山秃岭、满目疮痍、水土流失、风沙肆虐的面貌得到了明显改观。2013年10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从2014年开始,继续在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经国务院批准,2014年8月,《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印发实施,2014-2017年,全国共实施退耕还林还草4240万亩。计划2018-2020年实施3700万亩。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一是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遏制我国生态恶化的趋势,为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有利于增加森林碳汇。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1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仅400万公顷退耕还林地就固碳339.15万吨,每年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263亿元。三是有利于治理土壤污染、实现耕地休养生息,建立植物防护隔离带、阻控污染源,扩大生态用地空间,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链接:
十八大以来的重大工程,除了上述6项,还有北京新机场工程、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港珠澳大桥工程、国家级新区建设发展、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石化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工程、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工程、全民健康保障工程、深圳国家基因库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工程、燕房线全自动运行系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巴经济走廊、重大水利工程、中欧班列建设工程。下面,注重补充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重大水利工程。
1.高标准农田建设
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
2013年10月,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的总体目标,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十二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努力增加投入,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6年底,各地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约4.8亿亩。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61亿元,支持800个产粮大县建成高产稳产粮田8960万亩,形成了一批田成方、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主产区亩均产能提高10%-20%,为实现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重大水利工程
重大水利工程是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的重点和关键,在保障水安全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先导地位,是促进区域、流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
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涉及农业节水、引调水、重点水源、江河湖泊治理、新建大型灌区等。
按照国务院的决策部署,2014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水利部等部门和地方,建立了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审批部际协调机制,创新工程前期工作和工程建设推进机制,加强部门地方纵横协调联动,强化动态监管,加快推进项目审批建设。
目前,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开工建设115项,在建工程投资超过9000亿元,引江济淮、滇中引水等一批对流域防洪、区域供水保障和生态改善具有骨干作用的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为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以及提升我国防汛抗旱能力、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益、保障水安全等发挥了积极作用。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