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治污成效不彰的背景下,中国开始大幅变革环保思路。继新版《环境保护法》表决通过后,中国正积极在市政公用领域推行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营)模式,同时在工业污染领域推行第三方治理模式,而环境税、资源税、消费税等相关税种也面临重大调整。随?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陆续出台,中国环保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马荣在2014中国环保产业高峰论坛上透露,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快建立和完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探索PPP模式,其中第三方治理改革措施将于今年内制定完成。国家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胥树凡亦在同一场合透露,由环保部起草的《关于做好政府购买环保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已徵求了各方面的意见,预计很快就会发布。
从PPP到第三方治理
实际上,PPP和第三方治理并不新鲜。法国苏伊士环境集团中国区执行副总裁孙明华指出,PPP在国外早已推行,在中国也已提出二、三十年,只是之前并未获得政府认同和推广。而第三方治理在国外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商业模式,其核心可以概括为由专业的公司做专业的事情,同时将“谁污染谁治理”的传统治污思路转变为“谁污染谁付费”的全新观念。
她举例说,德国巴斯夫集团在全球各地建立化工园区时,都委託苏伊士环境负责污水处理,即不同专业的公司分工非常精细,化工企业就专门做化工,像环境治理之类的辅助工作则交给其他专业公司负责。但在中国并非如此,央企旗下工厂的环境治理项目,大多是由自身负责建设和运营,这使得政府很难监管,治理质量也很难保证,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也不科学。
“我们最可悲的是脱硫设施、脱硝设施有多少在开的,我没有做过详细调查,但我问过这个行业的老闆,他们说卖出去不少,多半没开。”科达洁能董事长边程批评道,很多大型国企在领取国家脱硫脱硝等补贴的同时,却仍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排污。
边程所言非虚,今年6月,环保部曾发布公告,披露部分央企存在不正常运行脱硫装置,或不正常使用自动监控系统、监测数据造假、二氧化硫超标排放等行为,并对这些企业予以处罚。
传统治污模式不利监管
“全国这么多的烟?都在冒烟,有多少烟?里的烟是排放达标的?这个只有天知道,因为它排到天上去了。”国电清新董事长张开元用“黑色幽默”道出了行业的尴尬现状,而解决的办法就是实行第三方治理。
张开元认为,实行第三方治理可以让排污企业由被监管方变成监管方,这既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也有利于政府监管。而对于专业环保企业来说,只要具备核心技术和产品,通过第三方治理可以很容易地做强、做大。
全球最大的水务公司威立雅水务中国区副总裁黄晓军亦指出,PPP模式顺应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环保或者市政公用工程发展的需求,而第三方治理在某种程度上是PPP模式的一种延伸。
黄晓军和其他环保业者普遍相信,中国在环保领域推行PPP和第三方治理等改革措施,将为中外环保企业带来巨大商机。首创集团副总经理刘永政表示,以PPP为代表的混合所有制及第三方治理、政府购买环保服务等政策的制定,实际上意味?环保领域将向社会资本进行开放,这些政策的落地将为环保产业提供史无前例的机遇和条件。
单就第三方治理市场来看,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内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社会化运营比例已达到50%左右,但工业污染治理的社会化运营比例只有5%左右,而工业污染已佔到总污染的70%以上。
市场开放促进产业升级
刘永政说,随?环保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未来中国的环保企业将向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会不断出现若干个创新能力强的重量级企业,并不断有企业“走出去”,从而产生中国的国际化环保企业,创造出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
同时,业者还希望市场的开放能促进中国环保产业的升级。碧水源总经理戴日成指出,近30年中国环保产业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其中环保设备製造业和环保服务业年均增速达到28%至30%,从增速来看确实不错。但现在全国约有3万家环保企业,总产值约为1.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平均下来每家企业产值仅有5000万元,根本找不到一家产值上百亿的企业。
“这就决定了这么多年来我们环保产业的发展出现两个结果:第一,产业的性质就是低档、低效;第二,环保搞了这么多年,但环境质量越搞越坏。”戴日成说,现在的形势正在催生、召唤产值上百亿甚至上千亿的大型环保企业出现,这样才能“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会长、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也预计,2020年中国的环保产业和现在比应该会有质的飞跃,无论从规模、水平、国际化程度来看都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目前我们国家的环保企业还没有过百亿的,但我认为2020年会有过千亿的企业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