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分宜县杨桥镇顾村,近万人的村庄,房前屋后已无往日垃圾成堆的场景,穿村而过的小溪,潺潺清水一路欢歌向西。
村庄的生活垃圾去哪了?“都送去镇垃圾填埋场了。”杨桥镇党委书记李碧海告诉记者,当前农村房子盖好了,路修好了,群众普遍反映,“垃圾围村”一直得不到改变。省里普遍实施的“农村清洁工程”,一次性解决了农村清洁基础设施问题,后续管理如何跟上?就得各地自己“出招”。
自然村卫生换新颜
在村干部黄严生的带领下,记者发现顾村每隔3米至5米,均摆放了特制的绿色垃圾桶,整整齐齐,像支“绿林军”。“正是‘绿林军’让村里环境卫生有所改变。”黄严生告诉记者,一早一晚,保洁员在村庄里忙着打扫,集中堆放垃圾。每隔两三天,垃圾清运车会前来集中运走村里收集的垃圾,送到镇垃圾填埋场处理。
据了解,这种模式实施不足两个月,村民们对以往“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境况还记忆犹新。“村口垃圾成山,门前的池塘飘着死鸡死鸭和花花绿绿的塑料袋,又臭又脏。”据杨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目前处理垃圾量推算,人均一天产生1公斤垃圾,且有逐渐增长趋势;“白色垃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也越来越高。
“要解决‘垃圾围村’这个问题,关键是资金。” 李碧海说:“今年6月开始,该镇尝试采取每月农户出2元、村委会出3元、镇财政贴补5元的办法,通过‘2+3+5’筹集经费,聘请专职保洁员、卫生监督员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与此同时,杨桥镇从镇财政划拨专项经费,在7个村委会的19个自然村先行试点解决“垃圾围村”问题。目前,这19个自然村环境卫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彻底改变障碍尚多
村民林小莲在顾村生活了近20年,她向记者描述了村里环境卫生的变化:“现在处处都有垃圾桶,还有专门的人来收集和清运。之前,随手扔垃圾习以为常,现在左邻右舍都会自发来管,再也不好意思乱丢乱放了。”
据了解,2009年开始,我省实施了“农村清洁”工程,为什么杨桥镇还要自行探索农村卫生保洁新路?分宜县委农工部相关负责人说:“省里实施的农村清洁工程主要是一次性解决了农村清洁基础设施问题。但是分宜县各乡镇财力的不同,以及配套保障不同,效果良莠不齐。”
据杨桥镇分管农村清洁工程的负责人介绍,该镇152个自然村,有98个农村清洁工程点,要保证保洁效果,农村清洁工程后续每个环节都必须投入大量资金。钱从何来?财政补助是一方面,但是政府大包大揽也不现实。推出“2+3+5”模式,一并解决农村清洁工程后续的经费、管理、农民参与等问题。
不过,目前“2+3+5”收费模式在实施中尚有诸多障碍。村干部黄严生表示,在运行过程中,还遇到个别村民不理解缴费保洁、不保护保洁设备、不尊重保洁员等问题,农民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还需要更浓的氛围、更多的教育、更长的时间。黄严生毫不避讳地说:“目前虽然势头良好,但能否彻底解决‘垃圾围村’问题,只能边走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