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中国外,全球其他国家煤制气规模化量产的案例只有一个,即美国的大平原煤制气项目。我国在发展煤制气示范项目时,把美国大平原煤制气项目作为一个成功的范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2013年初至今年4月总计产能772亿立方米/年的17个煤制气新项目获国家发改委路条,至今却无一开工建设之时,美国杜克大学的著名国际能源与环境政策专家杨启仁博士接受了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详细介绍了美国大平原煤制气项目的实际情况,以供中国同行参考。
投资巨大
设计产能减半
从20世纪40年代到现在,美国在数十年的煤制油气技术研发历程中,能够实现商业化运转的煤制气厂只有一座,就是大平原煤制气厂(Great Plains Synfuels)。大平原煤制气厂的可行性评估开始于1973年,原本规划产能是日产合成气2.5亿立方英尺(约合708万立方米)。到1975年底,评估结果认为资金需求过于庞大,为了降低风险,将设计产能降低一半,最终规划为日产1.25亿立方英尺(约合354万立方米)。
该项目由5家油气管道公司合资组成的大平原气化联营公司(Great Plains Gasification Associate)于1980年动工兴建。美国政府为了鼓励和发展煤制气技术,为大平原项目提供了建厂与启动费用75%的贷款担保(最终由美国联邦政府担保的贷款额度总计15.4亿美元)。大平原气化联营公司自行出资4.93亿美元。大平原煤制气厂总建厂成本约为20.3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