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了短短十数年,环保产业从“边缘”跃升为“支柱”。近年来,环保利好政策频传。业内纷纷热议,随着相关配套政策后期的进一步落地,环保产业有望掀起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全球气温上升、雾霾锁城、环境承压,如此背景之下,环保行业迎来井喷发展之势。
环保产业到底有多火?看看新三板就知道!
随着近期注册暂停、战略新兴板从“十三五”规划中删除等利好不断出现后,新三板交易开始有所升温。据公开资料,仅在2016年一季度,已有超过60家与环保相关的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来自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的公开消息称,除了有已上市的环保企业,更有为数众多的企业正在申办中。
助推传统经济“腾笼换鸟”
近年来,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措施,并新修订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用硬措施应对环境保护的硬挑战。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指出,“环境保护的力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加速推进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公开统计数据显示,通过污染治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标准引导、产业调整、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2015年,中国化学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0年分别下降了12.9%、18.5%。此外,中国的酸雨面积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整体趋好,2015年首批实施新环保法的地区,PM2.5下降13.1%。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发达国家,中国在现阶段面临的环境问题更加复杂。黄润秋解释道,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产业结构由低端向中高端过渡,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另外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偏“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特别突出。
而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业界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争议不断。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上任一年多以来,不下5次在公开场合论述过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今天仍然有一部分干部认为环保和发展是对立的,所以今天开场我就讲了,它不是对立的。还有部分人认为环保是包袱,抓环保就会影响GDP,就会影响发展,存在着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的问题。”陈吉宁在2016年全国两会的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发布会上说,只有让那些污染企业退出市场,才能给好的企业留出发展的空间。
环保行业的春天来临
值此暖风频吹之际,中国的环保行业似乎迎来了最好的时代。近年来,国家陆续推出了新环保法、环保PPP模式、第三方治理、环境监管垂直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从多个方面吸引社会力量共同改善环境质量。
没错,这意味着环保产业迎来了春天,但并不是所有环保企业的春天。有行业观察家甚至断言,“5年内将有大批环保企业死亡。”迎着风口,为什么反而大量企业会面临生存困境?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要回溯到中国环保市场诞生之初。最早在“谁污染谁治理”的思路下,“治污需求”本身并不同于消费者为自己购物买单的经济逻辑,法律和行政部门的处罚力量扮演了重要的推手,因此污染企业的治污意愿并不高。而且,所有治污费用也将成为产品的成本,更多的环保投入将使产品丧失价格优势,也压制了企业治污的积极性。
前些年“第三方治理”模式的引入,是为了推进专业技术在治污中的运用,但由于缺少追求治污效果的“消费者”,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果。实际上,中国环保企业之间也没有拉开太多的技术差距,环保产业一直是一个低门槛的行业。许多进入环保的企业,更多是依赖地方保护,而并非是依靠技术上的卓越追求、市场的精准定位,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这些商业竞争力而存活下来,实际上是钻了市场和执法的空子。
这类企业的“生存方式”已然成为了行业进步的阻力。今年“两会”,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提交的四个提案中,就有一个专门针对恶性竞争问题,同时它还在媒体见面会上发布了《环境商会呼吁业内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倡议书》,希望维护行业健康的竞争机制。
“从整个行业来看,九成企业为年收入不足千万、人数不到50人的小企业。”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介绍说。只有少数有实力、有理想的企业,才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和企业升级。但随着环保产业被视为经济下行趋势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难觅投资方向的资本巨头跃跃欲试,让环保行业几乎要开始面对全社会精英的竞争,许多曾经可以浑水摸鱼的企业必然难以存活。
大型企业跑步前进
而环保产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显著变化,其中之一便是中国大型节能环保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并购整合明显加速。
对于大型并购频繁发生,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董事长王小康表示,在海外的并购活动,“有些我们也参与了,但出于成本上的考虑,最终没有中标。有些中国企业中标了,我觉得可能各家企业的情况不太一样,可能别人认为成本不高,而我们认为成本高了。或者别人的着眼点不在于成本,在于其他方面。”
另外一个显著变化则是,大型国企也开始加快进入这一领域。据不完全统计,葛洲坝(集团2015年1月投资大约4.73亿元收购凯丹水务75%股权;中国石化2015年8月在湖北设立旗下惟一一家节能环保工程公司。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的研究报告显示,葛洲坝集团、中国石化、中冶集团、徐工集团、中国铁建、中国建投等,都开始跨界布局节能环保产业。
王小康认为,大型国企涌入节能环保产业存在很多原因,“有些企业是因为自己所在的领域出现萎缩,为了生存发展,不得不寻找新的发展领域,自然而然关注到了节能环保产业”。不过,王小康不太赞成的是,那些“没有技术,没有专业队伍的企业进入节能环保这个陌生领域。有些企业可能是有点钱,但是也要小心谨慎,既不要给自己带来经营风险,也不要让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成本增加”。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也表示:“中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很多大型企业都需要寻找新的利润支撑点或者新的业务,因为到目前为止很多行业的发展基本上“熄火”了,而节能环保大有可为。”
赵笠钧则告诫,对那些主业并非节能环保的企业来说,“单纯的资本财务型投资,不利于环保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需求,大量资本进入容易形成产业过热的局面。”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节能环保行业并购整合案例多达120起,涉及交易金额超过4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