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国家乃至世界提供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创新样本,本地一座燃煤电厂在节能与环保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对国家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过去几年,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公司(简称“外三”)一直以全球最低煤耗火电厂而闻名。7月中旬,它又揽入了另一项纪录——国际能源署清洁煤中心主任安德鲁˙米切纳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宣布,“外三”是世界上最清洁的火电厂,甚至显著优于公认为非常清洁的天然气发电。
中国的能源结构将长期“以煤为主”,但雾霾让煤电发展急剧承压。“外三”的探索,从根本上为煤电发展解开了桎梏。
不可思议的“双冠”
隶属于申能股份的“外三”于2008年投产,拥有两台100万千瓦机组,提供的电能相当于上海的1/10。日前,记者走访了“外三”,厂区内的一块大屏幕滚动显示着实时排放指标:二氧化硫30.8,氮氧化物16.2,烟尘11.3(单位为“毫克/立方米”)。
本月起,国家新修订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正式实施,其严格程度远胜于欧美。但“外三”的上述排放只相当于新国标的62%、17%、55%。这种排放水平下,火电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能源行业,“外三”一直是节能明星。虽然中国火电平均煤耗已是世界先进,但“外三”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低14%。
一座电厂同时加冕两顶桂冠,意义远大于“1+1”。煤电发展一直受能耗和环保双重制约,只有同时解开才是真正的松绑,但夺取“双冠”的难度空前巨大。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原副主任、清洁煤专家毛健雄教授说,考察火电厂,安全、能耗、排放、成本是四个主要维度;它们互相牵制,从来没有同时实现最优配置的先例。但“外三”颠覆了所谓的“常识”,创造出最稳定、最节能、最便宜、最清洁的电厂:“这就好比把百米世界纪录一下子刷新了1秒。”
认可并推崇“外三奇迹”的,还包括中国能源学会会长倪维斗院士、前国家能源部总工程师秦中一等许多国内专家,以及国际能源署的米切纳。今年9月,他领导的机构将在沪举办国际研讨会,主题就是“外三”。
突破极限的“外三”有可复制性
“外三”究竟是个案,还是可以广泛复制的“煤电模式”?
毛健雄解析“外三”的成功,答案很简单,就是“创新再创新”。它引领的不是一次革新,而是一场技术革命。其他电厂的技术改造常常是“头痛医头”,但“外三”的总经理冯伟忠不同,他将电厂看作整体,从所有细节入手,累积起无数个“0.1%”的进步,并取得了十多项世界首创和更多全球领先的技术。
突破极限的“外三”,具有可复制性。冯伟忠说,“外三”没有对发电主机做大手术,技术几乎适用于所有大型燃煤电厂的升级改造;而在新建电厂,复制“外三”会更容易。由于同时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能效和环保极限,升级改造投入的数亿元资金,只需三四年就可收回。
实际上,“外三效应”已悄然开始向中国火电业溢出。近半年间,华润、神华两大集团先后与其签约,由冯伟忠领衔操刀技术升级。另一家电力巨头大唐集团也基本选定了“外三”,正在协商细节。这三家的总发电能力约2亿千瓦,占全国的1/6。据估算,如果全国的电厂都达到“外三”水平,技术改造共需投资约1500亿元,但每年可节省6000万吨煤,减少80%的大气污染物排放。
辟出战略空间
能源需求、环境治理、万元GDP能耗——三根红线交错后,留给决策的余地并不多。因此,“外三”在近期得到高度关注并不意外。几周前,中国能源研究会节能减排中心主任王凡公开撰文披露,4月,在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的首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点名询问了“外三”的运行指标,并要求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将其作为考核主要火电企业的重要参考。
“中国抓能源革命,关键要解决煤的清洁利用。”毛健雄认为,若以“外三”技术为基础,将更多煤化为清洁的电,并将社会的用能方式从燃煤燃油转向用电,大力发展电动汽车,或能从根本上破解能源供应和雾霾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