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奥巴马政府公布了一项减排计划:到2020年时,美国将削减电厂25%的二氧化碳排放,到2030年时减少30%。这一举措不仅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任内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采取的最重要的一次行动,而且还要看到美国在改变其在气候变化上一贯的消极态度。尽管这一计划的细则明年才能定案,真正生效也要等到2016年后,但要看到的是该计划由美国环境保护局发布,无需经过扯皮的国会批准。
目前,美国有超过600个火力发电厂,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中有1/3来自于此,它是美国温室气体的第一大来源,也使美国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二大国。但是美国电力供应中的40%来自火力发电厂,奥巴马的美国火电排放降低1/3,意味着美国将对二氧化碳首次设置国家限制,并要求火力发电厂改用清洁能源,毫无疑问将提高美国的电力价格。这一计划已经遭到多个州议员的强烈反对,尤其是那些对煤矿产业仰赖较深或电力主要来自于火力发电的地区。针对减排问题,美国国会都是充满了硝烟味道。
需要看到的是,明年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巴黎举行,一向在气候问题的国际会议桌上饱受诟病的美国,如今有了可以向世人展示的姿态,从而有助美国在2015年的气候大会上占据有利位置。
页岩气助推能源政策
其实,奥巴马上台伊始,就开始着手修改美国的气候变化政策,通过他任期的两届时间可以看出,构成其核心内容的是清洁能源政策。而在清洁能源政策中有三个目标为支柱:一是应对气候变化;二是通过减少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增强美国的能源安全;三是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虽然这三个目标并不是美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独创,但美国的政策在落实的过程当中,突出强调气候变化政策对增强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而非应对气候变化本身的重要性。也就是说,美国应对气候问题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全球气候问题,而是为了自身的经济发展。
在这样的政策刺激下,近年来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发展速度惊人,不仅提高了美国能源自给水平,而且还将美国能源对外依存度降至198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石油进口从2005年占石油总消费量的60%下降到2012年的 42%,净进口量从1300多万桶/天降至800万桶/天。而且,美国60年来首次成为炼油产品出口国,美国在2009年已经超越俄罗斯成为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国际能源署在2012年11月份发布一份十分乐观的预测:在2017年将超过沙特成为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到2035年美国将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由于页岩气大规模开发和产量的迅速攀升,廉价的天然气大大缓解了美国对从国外进口能源的依赖。这些变化助推着奥巴马2009年提出的能源安全目标快步前进。2012年美国碳排放降至1994年以来最低,与2007年和2005年相比分别减排13%和10.7%,意味着2020年前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17%的目标已实现一大半。这不仅是奥巴马能宣布减排承诺的原因,也能看出由于能源的自足增强了美国政府在减排温室气体方面的信心。
国际政治领域新的主导权
奥巴马减排的承诺的确让美国重新回到气候问题的全球领导地位上来,而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来应对明年的气候大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美国在气候问题的谈判上一直采取“限额与交易”等来减缓行动,同时顽固坚持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大国应该一起参与减排。位于华盛顿的世界资源研究所称:“在中国和印度火力发电站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全球目前计划建设1200座火力发电厂,其中有超过3/4在印度和中国,如果全部建成,碳排放量将增加80%。中国一国增加的碳排放数量将是美国削减的碳排放数量的3倍多。”
从国际关系看,气候变化问题将逐渐演变成气候政治,将成为未来国际政治领域的新热点,因为,气候变化将成为一个比是否维护人权还占有道义制高点的“国际共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持续升温,国际政治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逐渐地从传统的军事、政治、经济领域向环境、能源和生态领域扩展,并推动形成新的国际格局。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每个国家都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享有主导权,那么它就会成为未来世界话语权和主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的大国关系的发展来看,气候外交日益成为大国互动中的一个主要的议题。